胭脂路的歌
作者:刘佳怡编辑:郑雯斐
发布日期 2019-11-26 22:47:10

“胭脂盒打翻了,落在人间化作歌。胭脂路有胭脂香,胭脂山与胭脂盒。”安迪在歌中这样唱到。胭脂路是武昌区一条有名的街道,一头连着有名的小吃街——粮道街,一头连着著名景点——昙华林。提起胭脂路最有特色的地方,非胭脂山衣坊莫属了,这是武汉有名的“成衣一条街”,这也曾是武汉老嫂子们的时尚天堂。从卖布到裁衣,从摆摊到开店,胭脂路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才沉淀下这六省时尚之都的名声。

坐公交车到民主路胭脂路站下车,往前走一小段,右转便是胭脂路的街道。走到路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名为胭脂山魔方的雕塑,雕塑将代表胭脂山衣坊的“衣”字与四季的色彩相融合,展现了胭脂山特色与当地文化的交织。马路两旁是明清装修风格的大楼、复古的雕花、仿象牙的圆柱和不规则形状的栏杆。统一制式的店铺整齐地排列开来,目之所及之处遍是“新隆服饰”“新鑫服饰”“丽人服饰”等店铺招牌。店内琳琅满目的衣服和布料又使这些店铺各具辨识度,精纺棉布、优质丝绸、上乘羊绒……绚丽的颜色和花样胜过春日里盛开的繁花,富贵大红、时髦驼色、百搭纯黑、清新黄绿、格子、竖纹、横纹、碎花、斑点……多得令人目不衔接,仿若一朵朵鲜花争奇斗艳。

“成衣一条街”的名号果然名不虚传,卖布、量裁、改衣、辅料应有尽有。从街边作坊小店铺到玻璃橱窗高级定制,价格也从几十到几百不等。有的是成品,精美的旗袍、飘逸的唐装和华贵的大衣,被挂在店铺最显眼的地方供人挑选。有的是私人定制,客人们挑选布料后,再和裁缝们沟通样式版式,最后量体裁衣。“布料裁剪前先下水”“根据不同体型轻微修改版式”这些是裁缝们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更是每一件成衣背后隐藏的小窍门。

胭脂路还有一条偏僻的小巷鲜为人知,巷口的牌匾上题着“半衣坊”。小巷狭长幽深,两旁挤满了服装加工的小铺。店铺门面狭小,墙外挂着一个个不起眼的小招牌“改衣、换拉链、打扁”。店里的墙壁上层层叠叠挂满了布料和衣物,显得更加拥挤和昏暗。房间里唯一的工作台便是这小小的缝纫机,缝纫机上排满了五彩的线轴、各种型号的针头,以及全套裁剪工具。裁缝们借助微弱的灯光,手法娴熟地将布料在缝纫机的针头下推拉纵横,“咔擦”“咔擦”一溜儿便将布料缝制好了一大串。

巷子内有一处小广场,名为胭脂坪。胭脂坪上摆满了一卷卷红红绿绿的布料,这些布料虽不如店铺内的精美,但总类丰富,价格便宜。卖布料的人将库存的布料,一卷一卷地搬出来。时而与来往的邻居搭讪,“张大爷!买菜回来啦”;时而停下歇息,将布料整齐地排好,和邻家的老板说一句,“你家今天的布挺多啊”。布料占了广场大半的面积,老板站在自家布料前,不紧不慢,休闲地聊着天。仿佛这些布料自是招牌,自会吆喝着客人来光顾。

据了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商贩们就在胭脂路摆地摊卖布。那时胭脂路刚刚兴起布料买卖,道路并不宽敞。商家们一大早便抢着摊位,洒好水,摆上竹架,将自家的布头摆开来。邻居间既做买卖又磕着瓜子儿相互唠嗑,来往爱美的姑娘嫂子挑选的、问价的好不热闹。现在的道路进行了规划,商家们也都搬入了规范化管理的大楼,有了自己的店铺,多了一分安定,却少了一份温情。如今只有这一些租不起昂贵店铺的下岗工人依然还在胭脂坪里摆摊卖布,“老板,来一卷棉布!”“随便挑,十块钱一斤!”这一来二往的叫卖声,恍惚间仿佛回到了上世纪的胭脂路。

裁缝这个职业似乎是上个世纪特有的记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衣服需要找裁缝缝,旧衣服也需要找裁缝补。如今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家都倾向于购买成品衣服,人们在乎的是衣服颜色时不时兴,衣服款式流不流行,而不再是衣服破了怎么缝补。因此,裁缝店越来越少,传统量体裁衣的技术也逐渐走向失落。走在这样一条打着“制衣坊”招牌的胭脂路,我不禁开始想:裁缝手中的剪刀能剪多久?脚下的缝纫机能踩多久?胭脂路的歌还能唱多久?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