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见证小人物的成长
作者:罗佳雨编辑:陈嘉玲
发布日期 2020-10-15 13:47:19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不畏枪林弹雨,缺粮少水的挑战,无畏一桥之隔,向死而生的抉择,但见四行仓库那面布满弹孔、伤痕累累的墙;但见抗战中视死如归的满腔报国志,凝聚成了中国人最硬的骨气。见《八佰》,犹见“八百壮士”的新生,中华民族的新生。

《八佰》这部影片以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即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为原型,围绕“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的历史展开。在各国与租界的眼皮下,来自八十八师的八百壮士竭力守护着四行仓库,向西方各国展示中国抵御外侮的决心,以求得中国在布鲁塞尔会议的发言权。最终国军与英租界达成协议,八百战士才得以撤退。影片以小人物的群像为核心,透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鲜活真实地描绘了四天五夜中,小人物由平凡成就伟大的壮丽篇章。

“彼岸天堂,此岸地狱”,上海租界的一片祥和与四行仓库的浴血厮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百姓与军队在生存与死亡,光明与黑暗的边缘挣扎。在翻天覆地的巨变中,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小人物也在悄然成长。端午作为意外卷入这场战役的小孩儿,起初的他稚嫩且胆小,甚至没有勇气抓住渴求帮助的手,没有勇气面对必须加入战斗的现实。影片没有粉饰他作为小人物的懦弱。面对残酷的战争,端午想要逃离,这是他的弱点,也是人性的弱点。在一次次的逃跑与适应中,端午的态度和行为不断发生着改变:从怯懦于向他人伸出援手到敢于用枪抵住敌人的脑袋撂下超越年龄的狠话;从一门心思逃避战争到为扶起旗帜而壮烈牺牲;从青涩幼小的孩童到顶天立地的英雄,端午仅仅用了三天。也许端午在逝去之际依然保留着孩子童真柔软的心灵,但战争的洗礼已在无形中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

影片《八佰》真实地刻画了那些不被看见的小人物——他们有最真实的胆小,也有最炙热的家国情怀。在逃离与坚守的矛盾下,我们能看见小人物在家国危难之际成长为临危不惧的中华儿女。他们是未留下一张照片就英勇赴死的陈树生;是不畏生死,早就在家中立好牌位的山东兵;是明明是个“瓜怂”,却在最后成为“敢死小队”一员的老铁;是勇敢跨越危险区的青年学生;是为向四行仓库传递电话线,在一座桥的里程内丧失生命的刀子。我们称他们为“小人物”,因为在战乱动荡的时代,他们显得如此弱小。他们无法改变时代背景下流离的命运,不能凭一己之力完全抵抗入侵势力,甚至连名字都消失在历史的茫茫烟云中,不为人所知。但正是这些小人物,用单薄的身躯守护着祖国,带领着中华民族抗击入侵势力。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今天能够骄傲地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国人皆如此,中国何惧。”

我为影片中小人物在战争中无畏生死的成长而感动。这些小人物以普通人的身体力行激发了当时人民的抗日热情,也让观影的我们有“捐躯赴国难”的感同身受,这也正是影片的教育意义所在。刘瑜曾言,“中国的进步,不是靠一帮勇敢的人去触碰勇气的上限,而是靠普通人一起,一点点抬高勇气的下限。”尽管这部影片处在“违背史实”的争议之中,我仍为影片中导演对小人物的塑造所触动不已。正如导演管虎所阐述的,《八佰》用“佰”而非“百”,意在关注时代语境中的“人”。这是历史需要关注的“人”,也是当代社会需要关注的“人”。我们赞扬中国抗战历史中的所有由小人物蜕变而来的英雄,我们赞扬那些在生死抉择的重大关头下仍然选择逆行的抗疫英雄,我们赞扬一个个小人物身上闪烁的属于民族的光芒。“靠我们这区区四百来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后这四万万人来扛……”影片借角色之口再次抒发了对于小人物的讴歌。八百壮士身后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小人物背后是国家困顿时不屈成长的力量,无数个小人物的成长正是一个民族的进步。

在片中“小湖北”一角的想象里,端午总是骑白马,拿花枪,迎战千军万马,一如千百年前所向披靡的赵子龙,留给观者无限遐想。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见《八佰》,犹见小人物的蜕变,犹见中华民族的觉醒。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