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数据资源:尚待开发的“旧大陆”
作者:陆则为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19-04-04 12:06:28

坐在电脑前,外国语学院2017级学生孙倩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现在论文一个字都没动,自己就像只无头苍蝇。”看着提交日期越来越近,还没开始好好搜集资料的她越来越犯难。“这门通选课的论文要求太偏门了,不查资料根本就很难完成。查资料的话也太多了,那么多可以参考的,根本不知道怎么搜出想要的。”

当孙倩还在为着3000字的结课论文而烦恼时,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的郭晨正上着《文献信息检索》这门通识选修课。“课程就是教如何使用数据库:知网、图书馆、SCI,怎么快速搜,怎么准确搜,怎么搜模糊的内容。每节课教一两个点,而且在图书馆上机实践,效率高”,郭晨庆幸自己选到了这样一节“蛮有用的”通选课。

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站的“服务指南”栏目,可以很轻松地看到“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开课信息,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清晰展现的教学目的在授课教师杨毅那里却有些犯难,“尽管图书馆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大多数学生在文献检索方面仍然是一张白纸。”

同样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站,试用数据库的动态年年有翻新。通过对“资源动态”的粗略统计不难发现,学校每年都有大批新增的试用数据库。2015年共引进48个,2016年共引进58个,2017年共引进50个,2018年共引进31个,2019年仅开年就引进了11个数据库。不得不说,文献数据资源这块“旧大陆”正在不断得到开拓。

有关采购统计数据表明,一个数据库价格从几万到近50万不等,兄弟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在2016年更是购置了高达3300多万的电子资源。这不由得让人思考:学校每年在文献数据资源这一块的投入之大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回报?学生在文献数据资源使用上为何还存在不少问题?数据库“大陆”是否真正得到了开发?

受制重重的平台:难以实现的“运用自如”

笔者在全校随机抽取了15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154份。其中27.92%的学生“很少使用”学校图书馆官网,79.22%的学生在研究学习、写论文作业时会浏览官网,就普及度而言,图书馆数据资源在发挥其学习服务功能上的情况还是较为乐观的。

为掌握学生们使用数据资源的动态,笔者设置了“华中师范图书馆”“各类文库(百度、道客等)“各类学术(百度、谷歌等)”及“纸质文献”共4个数据资源平台的选项,并让学生填写对相应平台的使用评价。笔者发现,“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在使用率以及使用评价方面都优于其他3个平台。并且,通过分析作答者的主观性评价可以看出,上述情况得益于校图书馆的权威性以及数据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官网中的“中文数据库”为例,根据笔者2017的年统计,平台共有近52个数据库链接,其中可进入使用的有44个,可使用率约为84.6%。

但另一方面,学生在数据资源系统性知识的获得途径方面,情况并不乐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23%的学生通过“自己试用”的方式摸索使用,49.23%的学生选择“网上搜查相关知识”的途径来了解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与技巧,这也与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2015年11月所做调查结果相似。

这也许可以说在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但也从侧面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不选择学校或图书馆提供的系统知识呢?在笔者设置的“使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站时,遇到了哪些不便”的问题上,填写问卷的学生较为集中地选择了“下载状态不稳定”“资源更新不及时”“链接网站进不去”“输入检索不方便”等选项,在对学生的主观性作答进行关键词筛选后,也发现不少学生反映“不了解数据库”等的问题。

“也许是校园网或者是后台系统状态不稳定吧,有时急需查找文献却受制于此”。不过,孙倩也表示这只是个小问题,“关键是连有什么数据库都不知道,很多数据库只是听过名字,也不知道具体哪个数据库更贴合自己的需求。”


视线之外的教学:授之以渔而不得

“很多人提到文献都只知道知网,并不清楚本专业有没有对口的数据库。”杨毅老师提到的这点在不少学生身上得到了体现。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官网所列出的“数据资源导航”里,绝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中文数据库(知网)”,占调查总量的86.15%;对于“试用数据库”“高校联合目录”“特色资源”等了解及使用均低于10%。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样悬殊的对比?在笔者看来,这一方面是学生信息素养较差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缺乏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的影响。

教育培训上,直接对口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最早只对本科生开设,随着研究生院的老师发现学生对文献检索所知甚少,图书馆才决定面向研究生开设一学期12个课时的课程。与本科生课程不同,面向研究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分为文、理两个学科大类,分别对应不同专业方向的电子资源数据库,方便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信息检索能力。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文献信息检索课的上机实践课远远多于理论学习课,“让学生尝试自主运用比理论讲授更加直观”,这是杨毅老师在教学中一贯奉行的理念。

然而,在安排研究生授课时间时她发现,扣除专业课、外语等主干课程,留给这门课程的授课课时并不多。而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在浩如烟海的课程中,仅仅1个学分并不诱人。对那些刚刚进入大学、还没有意识到文献信息检索重要性的学生来说,有更多有趣新奇的课程可供选择。孙倩就开玩笑道:“这个课如果不知道是什么内容,根本不会去上,因为看起来有些无聊。”

杨毅老师根据多年来开课的结果反映,选修了”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在信息检索的能力上更胜一筹,但在这些学生身上,课程的开设目的也只能说得以部分完成。毕竟仅靠有限的课时与上机时间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

困境一搏的培训:探索求变道阻且长

对于学生使用过少的数据库,图书馆会选择停订或减少试用期。与综合类数据库直接停用不同,如果涉及专业性较强的冷门数据库,图书馆会在征求学院意见后酌情处理。若确实是该专业不可或缺的数据库,图书馆便会向学院建议开设几次针对本学院学生的文献信息检索的能力培训。

事实上,针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培训也是图书馆为提升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及提高数据库使用率所做的努力之一。一般情况下,通过辅导员安排,图书馆相应的学科馆员可以向院系学生进行本专业的对口信息检索培训,而培训后相应专业的数据库使用率也随之上升。

受其启发,针对学生信息检索能力不高及数据库使用率低等问题,图书馆也在尝试推行“信息素养计划”,主要是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信息检索的讲座,或者用新生入学后参加图书馆入馆培训的方式,分学年对学生进行培训。

其实,教育与培训能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所帮助,让学生会用、用好数据库,也能进一步提升学校数据库的使用率。但是,“一讲一听”的方式终究不如学生动手实践来得快、学得好。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许还要从文献数据资源自身的整合做起,而借鉴周边兄弟高校,除了做好资源整合,也尚未探索出真正高效的方法。学校图书馆对文献数据资源的“大投入”如何真正得到“大回报”,平台建设、教育培训宣传……我们还有一条长路要走。

(注:文中孙倩、郭晨为化名)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