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我们想关心农业
作者:金洁编辑:庄徐英
发布日期 2015-04-18 23:10:00

文/金洁 杨媛 钱文颖

20岁以前,李会、丁飞、朱优佩、黄嘉滨,这四个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城市人”不会想到因为科研立项,他们会与中国自古以来便生生不息的农业走得如此之近。

当从未接触过农业、农村的四人真正走进真实的农村,才发现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还有一大群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靠着务农的微薄收入过着苦巴巴的日子,这一切让他们惊讶。

在结束不久的2014年度的挑战杯中,李会、丁飞、朱优佩、黄嘉滨四人组队展开以“家庭农场”为课题的调研。在一个多月的调研中,他们走访了武汉市五个农业区,写出《国家庭农场的孵化培育研究--基于武汉地区的调查报告》,取得校赛一等奖,并获得武汉市副市长的批示。

20岁的他们,想关心农业。

20岁,我们也想关心农业

2014年,值“挑战杯”科研立项之际,李会便有参加立项的想法,拉上和自己合作过多次的黄嘉滨,两人又找来丁飞、朱优佩组成团队,一起做科研。在老师点拨下,“家庭农场”这个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新概念,进入队长李会对于科研立项课题的构思,经过小组的讨论,最终被确定为团队科研立项的课题主题。

对于这支平均年龄20岁,队员都是城镇户口的团队,农业与他们太遥远了,而科研的对象却是家庭农场,他们不知道面临的将是什么。

首先就遭到了院科研负责人涂正革教授的质疑:“课题研究的范围太大不好操作。”基于现实,小组决定首先选择武汉市的家庭农场进行研究。

要研究农业,首先得找到农民。但在武汉这座现代化的省会城市,高楼林立,农民的身影已很难再寻,而队员中也没有一个是武汉市市民,这无疑给了四人一个“下马威”。

好在借助网络,小组确定了武汉市的黄陂区、东西湖区、江夏区、新洲区和蔡甸区这五个农业区为调研的地点。但农业毕竟离他们太遥远,尽管确定了调研的地区范围,但是如何找到农民,如何在农民中找到家庭农场主等都成为摆在四人面前的大问题。

第一次去调研时,四人早早赶第一班地铁武昌站转乘公交车到黄陂,但由于不识路,几个人就像“迷途的羔羊”在偌大的车站中寻找开往黄陂区的巴士,好不容易到了黄陂区,却发现黄陂区也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根本看不到农民的影儿”。

于是,小组开始满大街问人,寻找农民的足迹。最终,四人辗转来到一个小镇,可小镇街道纵横,根本不是他们想的那样,丝毫没有任何与农业相关的迹象。四人又开始四处询问路人哪里能找到农民。最后,他们发现采访地点被锁定在一些连百度地图都无法呈现的农村。

(从左至右:黄嘉滨 朱优佩 老师 李会 丁飞)

一番波折来到乡间,却发现大多数农民都不愿意与他们沟通。“很多农民会嫌麻烦,而且我们的调查还要问到他们的收入,因为涉及隐私部分农民是不想回答的。”

但是,为时一个半月的调研是不等人的,反思每天只能做4到5个家庭农场主的调查的现状,李会忽然想起在上调研指导课时老师说过可以求助相关部门,李会将方向转向当地的农业部门,获得了当地农业部门的支持,因此得到了许多农民的联系方式和家庭地址。

真正走进农村后四人才知道,新农村并没有完全普及。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还有一群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农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已外出打工,除了家庭农场主是年轻人,大多数种田的普通农民都是中年人,甚至还有老人。很多农民都活得很苦,就是那些农民包了几百亩地,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而“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危险的,农业也需要新的力量去投入,不然以后就没人种田了。”李会说。

短短一个半月的深入走访农民基层的时间里,他们亲眼看到当今中国真实的农村。李会回忆起某次调研中一位农场主对她说的一句话:“你才20岁,就想关心农业?”心里无限感慨,“农业确实离我们这些年轻人太远了。”

可是四人知道,“我们已经开始了解了武汉的农村农民农业;我们也敢说,作为吃粮食长大的全国各族人民之一,尽管才20岁,但是,我们想关心农业!”

[1] [2] [3]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