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玲:走一步,再走一步
作者:余佳仪编辑:
发布日期 2023-06-27 21:18:09

初入华师,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陈嘉玲在聆听优秀学生的科研经验分享时,萌发出了一个念头:“自己要不要也去尝试一下?”带着对科研懵懵懂懂的认知,她努力尝试,孜孜以求,尽管一路跌跌撞撞,但她直面挫折,在不断尝试中坚定意志,最终被推免至北京大学社会政策专业。四年的努力如同一颗积蓄力量的种子,生根发芽,得偿所愿。

“学以致用才是真本领”

在陈嘉玲的履历上,科研赛事的成果是最为丰厚的。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铜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六届“求是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以致用才是真本领。”陈嘉玲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不断在挑战自我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大大小小的科研比赛中,让陈嘉玲最难忘的是大二那年参加的“挑战杯”竞赛。她回忆说,最为痛苦的过程是文本上的打磨。比赛前的每一次模拟答辩,评委老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项目存在的诸多不足,成员们辛辛苦苦熬了几个通宵的成果又要推倒重来。但辛酸和苦涩之后,不是抱怨和懈怠,而是无数个深夜的重新投入,是为了更好的文本呈现,在讨论室通宵达旦的执着。

“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钟”,答辩也是挑战杯比赛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这支团队来说,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展示机会。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示团队成果,又能讲得清晰易懂,让评委能快速理解,他们付出了不少努力,最后终稿达到了“一个字都不能多,也一个字都不能少”的程度。他们在比赛前一周集中时间优化答辩,不断练习讲稿。

回顾一路备赛的历程,有因疫情延期而准备时间变多的“天时”,有在熟悉的校园备赛答辩的“地利”,更有多方帮助与团队合作的“人和”。从最开始点拨项目的大方向,再到给予团队充分学术自主性并在必要时提供指导,指导老师王远伟、冷向明和佐一男是这支团队最大的定心针,也是团队一路走来最感恩的人。答辩之前,学校根据团队要求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仅教室就换了4次。比赛当天,校园里的网络和电力部门为顺利答辩保驾护航。“二等奖不只是我们团队的二等奖,更是学校和学院的二等奖,我们的成功离不开老师们的支持。”

“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

然而,陈嘉玲的科研之路并不一帆风顺的。“答辩时曾被评委老师怼到怀疑人生,有些比赛后来甚至没了下文……刚开始遇到这些情况我是很难过的。”随着参赛经验的积累,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目标和心态,同时也认识到一场比赛的意义不只在于拿到被认可的名次,更在于对其进行反思后自己能够有所提升。“遇到挫折,是因为我们在前进,持续遇到挫折,说明我们在不断前进。”

回首在桂子山求学的四年,陈嘉玲说,她的生活很少有悠闲的时候。想要变得更好,离不开用心与耐心。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铺天盖地的任务也曾让她压力倍增,可她没有太多时间去崩溃。“只有忙起来,才不会胡思乱想。”在陈嘉玲看来,自己的努力获得正向反馈,任务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才是缓解压力的治本之策。“如果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以此为目标去努力的话,心态也会不一样。就算是枯燥无味的学习和工作,也可以乐享其中。”保持向上的姿态,全心享受行动的过程,是她奋斗路上最稳固的动力。

努力不是徒劳的,冥冥之中总有回馈。如陀螺一般连轴转的日子飞逝,陈嘉玲也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的专业绩点排名第一,并获得了保研资格,成功推免至北京大学社会政策专业。

奖项和成绩的背后是明确方向后的笃定前行,是无数个日夜的操作与反思,也是面对挫折时持之以恒的坚守。

“一个做梦的地方”

加入华大在线,成为一名校园记者,是陈嘉玲大学四年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工作。“最初与在线结缘,只是出于对文字的热爱。”然而在两年的工作中,陈嘉玲逐渐体会到了作为记者的担当与责任。

她曾对校园内最优秀的学生群体进行过深入访谈,也曾与新华社的知名记者面对面交流,也曾关注过校园内不同群体各色各样的生活。其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采访的人物专稿———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离休老教师罗师孔的故事令她敬佩。罗教授自退休后坚持在华师东区九栋的教职工宿舍前张贴一张张用毛笔写就的禁烟标语,每天打扫地上丢弃的烟头。“直到现在我都能记得他接受采访时神采奕奕的模样以及他对禁烟事业的热忱,总会为他默默无闻地奉献助人、日复一日地坚守所打动。”

“在华大在线,我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刚入部门,陈嘉玲的“师傅”是比她高一个年级的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姐吴沛。从新闻“小白”到独当一面的学生记者,吴沛手把手地教陈嘉玲如何写出合格的稿件,将她所知倾囊相授。每一次稿件的修改,都能让她受益匪浅。选题会上的头脑风暴,采访任务中的默契配合,一群赤忱的人在此相遇,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着的氛围让她感到幸福。“作为一名校园记者,是幸运的,幸运的是能接触到这样感人的故事;同时也是有责任的,一种责任感去还原、呈现他们的故事。”

“走一步算一步,其实我越往前走,越觉得不一定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选择、不断地积累。”比起设想遥不可及的未来,陈嘉玲更愿意把握当下,把握现在,勇敢地向前走。

(作者为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 氤氲华师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