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于阡陌 躬身实践
作者:陈培浩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0-12-16 10:08:09

“其实这个名字的寓意很简单,就是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的一群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阡陌团队发起人赵芸逸介绍着团队名称由来。也正是这个朴素简单的名字,将一群怀揣朴素理想的青年汇聚起来,立志在为农村农民的公益服务中彰显青春价值。自创立以来,他们深入到偏远山区,在祖国各地留下了青春的足迹。

从阡陌学堂,到阡陌老兵,再到阡陌e农,几年来“阡陌上行”从未停下在田野间实践的步伐。团队成员几经更替,志愿服务的对象内容不断拓展,形式也变得更加新颖丰富,然而最初的那份奉献情怀始终不曾改变。

阡陌学堂:连接山区孩子与外面世界的一座桥

网络信号连接后,屏幕那边出现了一张张青涩稚嫩的面孔,那是贵州余庆他山中学的孩子。屏幕的另一端,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准教师们。

2017年5月,阡陌学堂线上支教课程在我校开展。两位即将走上中学教师岗位的公费师范生王永立和李腾芳为相隔数千公里的孩子授课,他们用身边真实可感的例子引入,对高中、大学不同的生活、文化进行介绍分享。王永立以一首《追梦赤子心》作结,隔着屏幕的共同合唱,传递着数千公里外山区学子的憧憬期望,那一双双盯着屏幕的眼睛,也闪烁着别样的光芒。两位老师的授课让这些山里的孩子很有感触。班上同学小向告诉赵芸逸,自己原本计划高中毕业后跟着家人去广东打工,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后,便打消了曾经的念头,对大学生活多了份期待。

阡陌学堂的创立,还要追溯到2014年赵芸逸在湖北恩施支教。山区农家的孩子与外界隔绝,知识匮乏,赵芸逸便想到了利用网络邀请高校师生、专家学者进行线上支教。后来,阡陌学堂不仅面向中小学生网络授课,也成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的实践大课堂。在这个课堂上,马院学子与山区孩子共同收获成长,在实践中磨砺教学技能,在奉献中感悟师风师魂。

阡陌学堂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2015年,赵芸逸带着山村小孩登上了央视网络春晚,为全国观众还原“阡陌学堂”。2016年,“阡陌学堂”得到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回信点赞,省财政厅拨款176万为山村修建了宿舍楼。赵芸逸还争取到深圳一家爱心企业捐助的45台电脑,建设了当地第一个微机室。

而今,“阡陌学堂”已经发展为采用“互联网+支教”模式,依托国内外知名高校师生参与,短期线下支教与长期线上支教相结合的长期公益活动项目。

阡陌老兵:和时间历史的征途

关爱抗战老兵,传承老兵精神。2018年,阡陌团队将志愿服务的关注点放在了老兵身上。那一年的夏天,对于郑威来说是印象尤为深刻的一段日子。他参与到阡陌上行团队新的征程中,和时间“抢”历史——走访抗战老兵。团队成员前往湖北襄阳、河南南阳等地,去倾听、记录他们的故事。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共走访抗战老兵29位,并以此为基础,将志愿服务成果拓展到青年抗战史观构建路径的研究中。

走访老兵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最匆忙的时候,团队一周之内走了四个省份。大家要顶着太阳、背着沉重的设备和给老兵准备的米面油盐,在多个偏远村庄间奔波。老兵们浓重的口音,让走访记录进展得格外缓慢。老兵们体弱,电扇、空调自然是开不得的,队员们就耐着高温,耐心倾听老兵的讲述,汗水浸湿了头发,头发又紧黏在脸上。走访期间拍下的照片,几乎每一张都有队员满头汗珠的“狼狈”模样。老兵体弱,可精气神十足,骨子里那份骄傲更是掩盖不住。虽已耄耋之年,但他们还保留着作为军人那份经久不衰的昂扬,唱军歌、行军礼时,颤抖浑浊的声音,蜷曲干裂的手掌,难掩他们满腔的自豪。

“战场上医疗物资匮乏,伤员只能用高浓度酒精把伤口烫熟才能止血。”“战友肠子流了一地还开枪掩护我们撤退。”他们一字一句地刻录着老兵口中震撼的文字,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这些文字有多沉重。

团队还邀请抗战老兵走进小学课堂,为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抗战英雄通过改造机枪装弹数量提高命中率的机智、围捕日军俘虏的畅快……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抗战老兵赵星武先生的讲述中往日重现,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课罢,赵老先生坚决拒绝了队员搀扶的要求,独自离去,佝偻的身躯在山路上亦步亦趋,背影却格外伟大。

阡陌团队整理抗战老兵口述史累计形成文字资料共计3万余字,录制音频、视频近150段,积累了丰富的抗日战争史学材料。他们结合老兵事迹开发了“抗战英雄”主题教育课程体系,编写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制作教学课件10份,线下线上授课40余次;开展“抗战老兵进课堂”活动,在全国60余所中小学讲授老兵故事;开发的《阡陌老兵》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课程纳入国内1所高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14所中小学素质课课程体系。

“事实上,在实践后的很长时间,我们才明白我们实践的真正价值究竟有多大。战争带不走的,终究会被时间带走。走访结束后,我们陆续收到了几位抗战老兵英魂‘归队’的消息,那时的讲述成为了绝响。”时隔两年,郑威再次谈到那个假期的实践时,感触愈发深刻。不知不觉中,“老兵”俨然成了一个精神符号,牢牢扎根在了团队众人的精神世界中。

阡陌e农:自媒兴农的全新探索

2019年是团队最艰难也是成长最快的一年,与曾经在志愿服务方面的轻车熟路不同,团队开始尝试在公益创业方面进行探索。新老成员的更替,让略显稚嫩的2017级成员接下了“阡陌上行”的接力棒,首战便是从零开始的公益创业,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没有任何经验,只确定了“自媒助农”的基本方向,2017级成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工商局、税务局、银行等从未踏足的“战场”反复磕碰。一张嘴,两条腿,不懂就问,搞错了就多跑几趟。几经周折,“武汉陌上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终于成立了,团队开始尝试创建“三农”自媒体帮推广、教推广、建立案例库的服务体系,助力农业增收。

离开了校园的温床,团队创业实非易事,兼具志愿服务的公益属性更是难上加难。成员们跨越四镇八乡与客户交流,面对的却是不屑的冷眼和冷漠的质疑,山间少有的清爽也未能带来一丝惬意,崎岖且漫长的山路更是让成员们精疲力尽。然而队员们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相互勉励,携手前行。

团队成员杨睿华参与云上宝鸡公益直播活动,加入到直播帮推的队伍中;刘孟迪在b站开设直播间,传授视频剪辑、宣传推广技巧;团队发布了第一条抖音推广视频,运营了第一个微信公众号,收获了来自武汉市的第一笔盈利……一次又一次地不懈尝试,渐渐地唤醒了团队前进的动力。从校赛、省赛再到国赛,2020年,是丰收的一年。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从省赛金奖到国赛金奖,以及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团队的艰辛探索终于得到了认可。

“见证了从头打江山者的赤子之心,半道接手人的劳顿和辛苦,为之感动也受鼓舞。惭愧的是本未实实在在做下什么事却收获太多。不仅在于国赛金奖的殊荣,更是感谢大学期间有这样的机会,感谢和各色各样的闪闪发光的友人一道进步、相互合作的过程和情谊……”在感恩节前夕,得知团队荣获国赛金奖后杨睿华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从志愿服务到公益创业,团队从未停下探索实践的脚步,扎根田野乡间,秉持“阡陌”初心。在备赛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国赛的过程中,杨睿华也曾疑惑于究竟该如何对待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科研比赛等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比赛,“现在想来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播种’吧,项目大赛画上了终点,但是公益、科研、终身学习、社会实践并没有完结。心中知晓仍待填补的东西还有许多,也希望自己能够带着这份‘不自满地自知’继续前进。”

收获从不意味着项目的结束,只是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考验、坚守不变的初心。又是一年新老接替,又是一段新的征程,“驽马十驾知阡家,君持其道陌上行”,“阡陌上行”的道路还在继续,“阡陌上行”的荣耀也定会传承。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