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洁:传统经典浸润活力人生
作者:陈嘉玲 杨子寒 彭志翔编辑:彭志翔
发布日期 2019-11-27 20:52:46

一场“聂绀弩杯”诗词大赛使李宜洁一战成名,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参赛并荣获季军的她凭借扎实的诗词功底、稳健的台风让大家对这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女记忆犹新。褪去比赛的光环之后,真实和开朗是李宜洁留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少年才情没有赋予她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反而让她更像是一丛雨后新生的青草,触手可及并旺盛生长。

久经蛰伏,一鸣惊人

赛场上的风华尽现离不开背后的悉心准备。赛前,李宜洁对“飞花令”这一项作了专门的针对性训练并与好友进行了多次“飞花令”模拟练习,最终,在“超级飞花令”环节中她凭借沉着稳定的发挥脱颖而出。

早在上初中之时,因好友痴迷传统经典,李宜洁便已耳濡目染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上高中之后,课堂上老师推荐了唐诗宋词,几番品读过后,李宜洁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她心中那棵文化的苗儿便一发不可收拾地野蛮生长。谈到自己的创作,李宜洁有些兴奋和可惜,她坦言比赛没能进到最后“原创诗词”环节是一种遗憾。“如果能进到最后一个环节,我应该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谈及整个比赛过程,李宜洁认为还是幸运成分居多——有利的分组条件使她一路过关斩将拼到最后。“其实队手都比我优秀,我只是比较幸运。”语罢,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起来,笑眼弯弯,灿烂而明媚。

其实在参加“聂绀弩杯”诗词大赛之前,李宜洁已经参加过多个诗词比赛,但大多成绩平庸。好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为她积累了技巧和经验,蛰伏已久的才华少女得以大放异彩。

(图源:华大记者团摄影组)

志同相惜,冥思学诗

但凡比赛,参赛者通常都为对手的强劲发愁,但李宜洁却为对手的才华横溢而倍感庆幸——用她的话来说,那就是对比之下才能发现自己的“浅薄无知”。赛后李宜洁常常与其他参赛选手在线上畅聊诗词经典相互切磋,还时不时分享自己的作品。比赛有输赢,友谊却无高低,她在比赛结果之外,更收获了天涯海北志同道合的知音。

因为对诗词的热爱,李宜洁加入了华师寒梅诗社。能人辈出的诗社拓宽了李宜洁的视野。在诗社里她结识了2018年“聂绀弩杯”季军得主叶欢。这位优异的前辈在备赛过程中给予了她许多帮助。叶欢学姐在入社时对她的的鼓励使李宜洁铭记至今,坚定了她对于诗词的执着。

在诗词道路上,有一位好友也对她影响很大。这位朋友为她敞开了古典诗词的大门,将一个又一个文化明珠捧至她面前。除诗词之外,李宜洁爱好的书法、国画也都是因为这位朋友的熏陶。两人常常进行“飞花令”切磋,这一对就是四五十个来回。“她太厉害了,有时候我绞尽脑汁也接不上。”对于好友的诗词实力,李宜洁赞不绝口。

尽管交流可以促成新灵感的产生,但李宜洁还是认为写诗是“闭关的事”。她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将写诗当作个体性的活动,形成自己对诗的理解。在她看来,进行交流、读其他人的诗有利于完善诗歌创作的“骨架”,而只有形成自己对诗的观照,才构成了诗词的“血肉”。阅读摘抄是诗词学习的重要部分,李宜洁往往在读诗的过程中摘抄诗词,“两厚本”的摘抄让她更好地体悟诗词。她喜欢田园隐逸风格的诗,尤其是陶渊明的。

提及陶渊明,李宜洁的眼睛大放光彩。她说,“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或许说他是隐士还从某种角度贬低了他,一般的隐士归隐是为了获得道德感,而陶渊明却是为了获得美感。读他的诗,会觉得他的隐居生活充满着乐趣。”

这里她隆重介绍了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这首诗一连用了“欣”、“爱”、“欢”、“乐”几个字,来表明他的欢乐愉快。他的隐居生活,有春酒,有园圃,好风时来,微雨与俱。他不是第一个隐逸诗人,却是第一个把归隐生活写得如此美好的。他并不在乎用艰辛贫苦的生活向世人展示他崇高的道德,他只在乎“与愿无违”。他的诗展示的是个人魅力,我们无法将他的诗与他个人割裂开来,他的人格已经烙印在了诗里。

(图源:李宜洁)

潜移默化,慈师引导

对于自身的文化情结,李宜洁用“潜移默化”来解释。自初中以来,李宜洁一直接受着来自身边人的文化熏陶,使她在朝气蓬勃的年华爱上传统经典的古朴淡雅。同时,对传统文艺的热爱并没有让李宜洁囿于仿古、效古,相反,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都与现代紧密接轨。

问及对“诗意人生”的理解,她坦言道“诗意人生不应成为生活的负担。”

在学习轻松的时候,她会找出一两本诗集来读,但如果学业繁忙,她也会暂时放下诗歌,“诗意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诗意,而是人生,如都累得喘不上气了,还要来读诗、学诗,那不仅对诗,对自己也是严重的伤害。”

谈及读诗,她认为读诗不一定要读实体的诗,“桂中路的落叶翻飞、恽代英广场的秋菊怒放,何尝不是诗呢!”在李宜洁看来,灵感的来源必须是自然,“只有双脚踩在大地上,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来。”在自然的怀抱中,她仿佛能听到祖先的寄语、万物的呢喃,这给她带来了许多灵感和诗思。

在采访的过程中,李宜洁说大学期间给她影响最大的老师是黄念然老师。在黄念然老师的《新生研讨课》、《古代文论》课上,她不仅触碰到了美学,还认识了庄子这一伟大的思想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李宜洁写诗,一直在往朴素、自然的方向靠拢。心斋、坐忘,悬解、见独,不仅是逍遥的大境界,也是写诗的大境界!

除了沉迷诗词,李宜洁还爱好书法、国画。在她眼中,诗词、书法和国画其实是统一的,三者都统一于“道”。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正是在线条的起伏跳跃、枯瘦浓淡变化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律动和生命力。诗词中的意境可以在书画中求证,而书画中的境界同样可以在诗词中凝练。

七尺讲台,承前传后

“传承文化不应当作为一种提升自身格调的工具,而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身体力行。唯热爱才不辜负经典传承。”李宜洁对文化传承有着自己的解读。

作为传承文化的践行者,李宜洁并不认同将传承文化奉上神坛的行为。对她来说,传承古典文化就是一种爱好,大有“无心插柳”的意味。李宜洁认为,当今有太多人将经典传承作为一句口号,而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这无疑是一种虚假的传承。

“俯仰九州轻系命,每于社稷鉴丹心。”李宜洁出生于云南的一座小镇,依山傍水,山湖环绕的秀丽风光滋养了她的诗意情怀。现今,她虽然远离家乡,在外求学,但李宜洁立志会回到那片魂牵梦萦却依旧贫困的故土,投身于家乡的文化教育建设。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李宜洁将来也要站上七尺讲台,为祖国培育下一代。她许诺,将来也一定会把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们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如她当年被领进这绽放色彩的殿堂中。

活泼开朗的少女和传统文化的故事仍在延续,这份对于传统经典热烈而真实的爱亦绵绵无期。奖项的殊荣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但对古典文化的爱恋却能随阅历的丰富与日俱增,沉淀下厚重的一笔。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