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学子】唐林:科研学习与生活兴趣的AB面
作者:杨姝 杨杰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18-01-12 08:27:46

随着负责的科研项目《从“愁城难解”到“城人之美”:基于武汉市流动摊贩的全民自治模式探究》获得挑战杯特等奖、成为校长奖得主,唐林“一炮而红”。紧接着,各种分享会接踵而至。唐林也一改往日分享者们鸡汤式的风格,开始了自己的“脱口秀”。他总是能够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直击听者的心灵。

从学习到科研 “科研大神”的修炼之路

大一大二时,唐林就开始了科研申请,却都以失败告终。看着身边的同学陆陆续续拿到了项目,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完成一项科研,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室友朋友都回家了,他选择继续留在学校,给老师做学生助理。白天他帮助老师整理材料,晚上他就去图书馆看文献,想选题,规划研究框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决定对于城市流动摊贩研究,并以此申报科研立项。

因为选题不错,唐林的作品被确定为挑战杯重点培育作品,并通过模拟答辩入围了省赛。然而,他们团队却没能获得期待的好成绩。评委认为他们团队的作品“空谈情怀”,缺少具体措施,没有实际操作的意义。

本来以为省赛第二的成绩已经无缘再参加国赛,但是整个过团队还是在唐林的带领下,积极备战,不断完善。怀着忐忑的心情,焦灼地等待学校的通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终于他们还是拿到了国赛的资格。

经历了短暂的失落之后,唐林和小伙伴们重振旗鼓,决定做出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技术系统。一方面遍访专业老师,一方面广泛查阅文献,他们终于完成了技术设计,却又“陷入”了人手不足的窘境。除了他与他与团队的第二负责人已经保研之外,团队的其他成员有的忙于考研,有的要跑招聘会找工作,有的进入了大三,课程猛增,几乎没有人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那段时间整天在学院里看着各种论文。每天都很抑郁,真有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看着蔚蓝的天都觉得像windows死机一样。”唐林回想着。

“挑战杯”备赛过程中,唐林做团队的第一负责人,除了把握整体方向外,统筹全局也是必不可少的,各种杂乱棘手的事情都需要他自己去处理。“以前天真,总觉得科研能力可以当饭吃,后来发现还是饭好吃。”唐林笑谈道。从省赛到国赛,大大小小无数次的答辩,稿子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来自学院和学校的关注,来自老师和队员的期待……这些都让唐林一度倍感压力,也成为推动他前进的动力。他最终不负众望,带领团队一举拿下了全国特等奖的桂冠。

从科研到生活 爱相声会脱口秀

生活中的唐林有个“小众”的爱好——说相声。刚进入大学的他,普通话很不标准。于是他就想找一个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方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唐林开始说相声,碰巧室友也爱相声。于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开始了他们的相声之旅,闲暇之时,他也写写相声剧本,“修炼”如何口吐莲花。

第一次的正式表演是在寝室风采展上。没有经验的两个人在舞台上手足无措,之前所想的所有“包袱”都没有抖出来。经历了那次失败之后,唐林便经常拉着室友在宿舍练习。从和室友搭档,到和学弟搭档,大大小小的表演,到现在累计下来,共有数十场之多。经过这么多场表演的积累,唐林笑称现在已经可以随时随地表演脱口秀了。

从现在到未来 继续精进科研能力

虽然过去的两年把大量时间用在了科研上,唐林却没有因此而耽误过学习。在他看来,科研是对自己专业学习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公管专业的学习很杂,涉及范围多,但是不够深入。做科研能加深我对于一些专业知识的认识,之前那些无趣的理论也慢慢变得有趣了。”

喜欢阅读的唐林,总是喜欢沉浸在带有思想深度的读物之中,如《自由在高处》《思想国》。他喜欢不同思想的碰撞,也喜欢那些有别于传统、具有活力的东西。生活和学习中,唐林是一个不拘于传统,思想自由的人。从他所运营的公众号“知识流寇”里面的文章中也可窥见一二。

因为不拘于传统,实习时,唐林进入了一所“年轻”的教育培训机构,还选择了话务员这个岗位。“这种与不同的人接触的岗位对我来说,比那些天天整理文件要有意思得多”。

即将前往华南理工大学深造的唐林表示,研究生阶段,他会继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术上,继续精进科研能力。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