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林鹏:教研路上的“痴”与“执”
作者:华轩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0-07-02 09:40:48

“周人通过规划四夷体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夷夏之辨’的产生。与此同时,周人以采诗、雅译等方式将四夷之乐纳入礼乐系统,规避‘夷夏之辨’的封闭性,为四夷族群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提供了巨大可能……”近日,我校文学院青年教师付林鹏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也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自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第二篇力作。

“冻龄男神,我的偶像,教研能力没得说!”“付老师的课,充满人文魅力!”提及付林鹏,历届受访学生纷纷竖起大拇指,争先谈起与其相处的两三事。一名刚入职七年的青年教师,是如何做到在科研方面取得诸多重大成绩的同时,还能在课堂上收获如此众多的“小迷弟”“小迷妹”?

“科学研究的四把钥匙”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有问题意识,一般来说选题选好了,课题就成功了一半。”在讲述自己的科研经历时,付林鹏多次提及,“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为提高问题意识,付林鹏在学生时代就以经典阅读的方式开展训练,“经典阅读需要笨功夫,我在求学期间选择以《礼记》为根基,围绕问题对相关材料‘竭泽而渔’,阅读书目也逐渐扩散至《周礼》《诗经》等经典,光《论语》就读了五六遍。”

正因如此,付林鹏的硕博论文都围绕礼乐文化研究,并且一直走到了现在。要知道,先秦文献稀少的现实导致“前人之述备矣”,如今的前沿研究主要来自出土文献。而他却走向了较难的视角创新之路,即“用一些常用的材料解决问题”。

“文献虽然较少甚至会相互冲突,但先秦时期的文史哲界限不明晰,这就使得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变得举足轻重。”纵观付林鹏的诸多课题成果,可以明显发现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的交叉痕迹。

“最近两三年小精尖的学术交流也变得很重要,此次的文章就是会议交流的结果。开会时编辑老师觉得选题比较有意义,继而鼓励我修改发表,可以说论文的发表也有偶然成分。”付林鹏谦虚地说,“问题意识、跨学科视野、经典研读能力、会议交流,也就成了我打开学术之门的四把钥匙。”

实际上,付林鹏科研之路的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小故事,“高中时一直学习的是理科,一度受语文老师的影响,想当作家。由于理科生无法报考中文系,我选读了新闻系。后来发现个人性格不适合从事新闻工作,于是转到中文系。这时我又觉得自己想象力不够丰富,无法成为作家,又将成为一名学者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相关研究领域逐步站稳脚跟后,付林鹏仍在不断反思,“长时间盯着一个领域,会不会导致学术格局不够宏大?接下来,我可能准备进行学术转型,争取产出更多创新成果。”

“课堂教学要注意教研互促”

“韩国国旗的四个卦象代表着什么?”“守株待兔、买椟还珠、揠苗助长……先秦时期存在很多‘地域黑’现象,为什么受害者往往是宋国人、郑国人?”在付林鹏的课堂上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提问不时引发学生的激烈讨论。

作为爱课程网全国最美慕课奖获得者,付林鹏不仅在科研上“有两把刷子”,在教学上也有着独特思考,“不少学生长期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与能力。将学术科研问题糅进课堂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通过课堂反馈情况进一步反哺科研,促使自己不断进行研究创新,能够建立起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好互动。”

“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至于采诗之人,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派认为由王官负责采诗,另一派则认为由诸侯国派人采诗……”在讲授《诗经》“献诗说”“采诗说”“删诗说”时,付林鹏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勇敢表达看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一些诗作于国灭之后,仍被归于原来国家名下。若是诸侯国所采,当然不存灭国之名。”“《礼记》云天子有巡狩制度,包含‘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的环节。”学生们纷纷发散思维、陈述观点,而付林鹏也能够借助备课机会了解前沿研究风向,达到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效果。

除了培养问题意识,他还会向学生持续强调经典文本研读的重要性。以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为例,其以儒家、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囊括了许多遗文佚事。

在付林鹏的点拨下,学生们从学术的崇山峻岭之间找到了矿脉:“农家著作早已散佚,可从《上农》等四篇中探究农家学派的源流”“作为一本先秦文献汇总,从文学角度观察其加工过程肯定很有趣”……

“要真的为学生好”

“路上遇到长辈,小步跑过去,‘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与老师相处,等他们表述完毕再说话,‘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2017级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张灵慧对付林鹏的教育方式深有感触,“我的个性比较急躁,付老师常常会借着机会阐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道理,帮助我调整行为习惯,遇到他真是一件幸运的事!”

课堂之下,付林鹏会和学生打成一片,很多学生因其人格魅力继而喜欢上古代文学。一些性格活泼的学生还会撰写“付林鹏语录”,将课堂上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更有甚者,调侃其相貌与演员“王大锤”相似,私底下亲切地喊他“付锤锤”。

“作为一名老师,要‘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课堂上要讲究师道尊严,日常相处要温和待人,说出的话不能打折扣。”对于古文典籍,付林鹏常常是信手拈来,“我比较信奉‘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会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因势施教。”

“在求学期间,因喜欢其充满人文魅力的讲课风格,我曾经送给付老师一套梅兰竹菊画。他立即回赠自己注译的《吕氏春秋》和《东周列国志》,并鼓励我为人师者要‘根柢磐深,枝叶峻茂’。”现今是一名语文老师的文学院2014级学生汪呈珍,始终将这句话当作教书育人事业的“指南针”。

除了借古代礼仪礼义潜移默化地传达为人原则,付林鹏还会每周举行读书会,一字一句修改课程论文,督促学生培养自觉学习能力;把历届学生挂在心上,时常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情况,与其谈心解惑;每年抽时间看望自己的导师,身体力行自己的价值理念,为学生们做出榜样……

“我的导师曹胜高先生毕业时选择到高校任教,当时问他的导师袁行霈先生:如何才能做一个好老师?答曰:要真的为学生好。来华师任教之际,曹老师将这句话转给了我。”付林鹏回忆道,“这句很平淡的话,后来成为我指导学生的准则,那就是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人才来培养。即便批评,即便严格,只要是为其成长提供帮助,学生最终都是能体会到的!”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