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那位真正的儒商走了——纪念田家炳先生
作者:马敏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18-09-06 17:00:02

7月10日,香港著名企业家田家炳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9岁。闻此噩耗,曾长期从事儒商研究的我,突然想到的是:一颗曾经辉映工商、教育两界的行星陨落了,一位真正的儒商走了。

何谓儒商?什么人才配称儒商?儒商的根本特征在于“德”、在于“学”,是“儒”与“商”的完美结合。儒者,乃有学问、有涵养之人士也。因此,致富之后,是否乐于兴学育才,是否热心赞助教育,往往是判定是否配称儒商的根本标准之一。近代著名儒商张謇的人生信条之一,便是“父教育而母实业”,兴办实业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教育,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以此观之,以兴学育才为己任的田家炳先生就是一位真正的儒商,也是我见过、接触过、交谈过的唯一一位当代儒商的楷模。

在捐资助学方面,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田家炳先生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还有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虽然他不是中国最顶级的富豪,但就捐助学校数量而言,全中国恐再无出其右者,他的慷慨捐赠,不知惠及了多少莘莘学子。

以培养中学教师为职志的师范大学历来也是田家炳先生捐助的重点,1998年时值华中师范大学建校95周年,田家炳先生捐赠我校的田家炳教育书院大楼于当年10月2日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此后,林木葱茏的桂子山巅矗立起一座中西合璧的标志性建筑——田家炳书院,田家炳先生就此与华中师范大学结缘。

时光荏苒,约十年之后,田家炳先生回访我校,作为时任校长,我有幸陪同田老视察了他所捐赠的田家炳书院大楼,田老对书院的布局、发展均十分满意,还兴致勃勃地与同学们进行了座谈。正是这次接待,使我能就近一瞻田老的丰采并聆听他的见解。以后,我又有机会到香港拜访田家炳先生和他的教育基金会。尽管接触不是太多,但田老的一言一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朴实无华,不善言辞,但说的都是实话、真话,令人由衷地信服;他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富有,但心中的大爱却像大海一样宽广。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不图回报,回馈社会,这些儒商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都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润物无声。如他自己所言:“我虽然不是最有钱,但我一直在想尽自己的绵力。钱财都是身外物。”

在与田家炳先生接触过程中,根据亲见和耳闻,最令我感动的有这样几件事:

一是他对自己近乎严苛的要求和极端的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中的这些格言,早已融化在他的血脉中,成为他终身秉持的准则。据曾经陪同田老到下面田家炳中学访问的老师讲,田老真是太节约了,律己太严了,全程三、四天时间,他只使用了一个矿泉水瓶,往往是出发前灌满凉开水,白天喝干后,带回来第二天继续使用,行程结束时又叮嘱让人回收。在外面用餐时,他也通常只要一杯清水,从不点饮料,能节约一点算一点。在香港,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平时都是乘坐地铁,或走路上下班。节省下来的钱,全都捐给了教育。

二是他从不指望通过捐款和名气来换取商业上的利益,把慈善基金和企业经营划分得一清二楚,不仅仅是“裸捐”,而且还“卖屋助学”,甚至“贷款捐校”,书写了慈善史上一个又一个创举。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已年届83岁的田家炳先生为了兑现自己的捐款承诺,与太太相商,竟然将老两口居住了38年,价值过亿元的别墅,以5600万港币的价格贱卖掉,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他自己和太太则每年花20万元租了一套面积很小的公寓房,作为新家。对此事,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自己住这么大的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还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这样才更有价值和意义。”2005年,田家炳先生为了扩大捐资,还将13万平米、高24层的田氏广场出售,所获近3亿港币款项悉数捐献给了内地的数十所大学和中学。

三是他做人行事一贯低调、谦逊,从不居功自傲,不求任何回报。他很少接收媒体的采访,曝光率极低,也从不让人给他写传记。当友人推荐他做全国政协委员时,田家炳一口婉拒:“我不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邵逸夫先生曾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世上慈善家不少,但像田家炳先生这样如此纯粹、如此执着、如此低调,完全不为名、不图利的慈善家还真的很少、很少。

我曾亲口问过田家炳先生,支撑他这样行善的背后力量是什么?他的回答很简单,这样做一是得益于客家人良好的族风、家风。“客家人是中州望族,经过天灾人祸,以坚忍拼搏的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下,几度迁移才到大埔。……今日我能小有成就,端赖坚守客家先贤遗留给我的传家之宝:勤、俭、诚、朴四字。”这种族风和家风,其实就是儒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田家炳先生虽然中学就辍学,文化程度不高,但从小熟读了《论语》《孟子》《朱子家训》等儒家经典,深受其影响,到93岁高龄,还能把《朱子家训》倒背如流,并以一生的时间去践行。此外,便是他对教育的执着信念。他一直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关系国家强弱、文化盛衰的百年大计,教育强则国强,因此,资助教育就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

纪念田家炳先生,除了缅怀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崇高人格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反思如何继承田家炳先生的未竟之志,真正搞好中国的教育,为国家育良才,为民族开未来。

田家炳先生的经历和为人清晰地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育人始终是第一位的,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你有多高的学历,不在你掌握了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更在于你人生的目的是否明确,人品是否高尚,是否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求人生的成功。诚如田家炳先生所言:“做人要讲究实在。实,对于人在一生中是特别重要的。”“财富只占我们的一环,更重要的是心灵上不负于人,无愧于己,保持着纯洁的高尚人格,这才是最可贵的财富与幸福。”

教育也离不开爱,爱始终是教育的起点和最充沛的源泉。如何去“以爱促德”,加强情商教育,培养有爱心之人,也是我们今天的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对此,田家炳先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说:“没有爱心的社会,没有爱心的人群终究不是一个完美的社会。一个家庭即使有钱有势或者都是博士,如果不合谐,我看还不如一个父慈子孝的家庭好。”

随着田家炳先生的离世,那位把大爱洒满人间的真正儒商走了,但他关于教育、关于慈善、关于人生的谆谆教诲却将长驻人间,历史将永远记住他的名字:“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