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成文:“泥腿教授”的乡土情
作者:党波涛 周健编辑:值班编辑
发布日期 2012-04-10 21:54:00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市场经济斩断了人与人之间分布的彼此襄助、彼此守望的自然纽带和血脉,把一种本来的彼此守望变成了单个的自我孤望,把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金钱关系,这只能是人的存在的一种退化。
  ——2011年8月22日 雨 星期一 《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一位教授的民情日记》
 

  被指派到农村从事新农村工作,牟成文不是没有推辞过。他的研究方向是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一比较形而上的研究领域对文本和经典的阅读甚为严格。牟成文为了一篇论文曾经连续几个月到省图书馆阅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落灰的冷门书籍都被他擦干净了,而农村根本没有类似条件,文本研究存在断档的危险。


  另一个担忧是对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下乡驻村的第一年,牟成文完全放弃了教学工作。第二年,村庄的事务初步理顺之后又恢复了上课,因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教师本来就不多。缺了他还真不行,所以上完课他经常连家都顾不上回就匆匆坐班车赶回村子。


  牟成文对个人事业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规划。他2004年到华中师范大学读博后留校任教,由于此前很长时间都从事其他工作,因此既没有年龄优势又没有专业优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甚至是他“半路出家”的研究方向,这一专业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因此,对于从事新农村建设,牟成文一直处在矛盾之中。这项工作对于一个学人的成长是难得的历练和积累,但却又无法明显地提升自己的学养,促进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所以,虽然到了农村,但并没有丢下自己的学问。2008年去永隆村时,牟成文就带着一项刚刚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白天下地干活或走访村民,晚上挑灯看书做课题,成为他与普通学者的显著区别。此外,在近五年的时间里,他挤出时间与学术刊物编辑多次联系,将一篇论文反复修改了上十次。这就是2012年2月发表在国内社科领域最高水平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头条位置的《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该论文长达两万多字,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牟成文撰写出版了《以人为本研究》和《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两部专著,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参与过多项国家及教育部课题。2010年时他因驻村工作信息不通畅,甚至错过了学校的职称申报。 2011年,牟成文破格晋升为教授。


  2011年末,正参加博士服务团在蕲春县建设局挂职的牟成文不得不放弃已被武汉科技局选中的一项课题申报,因为时间与当地的一次全市性的检查相冲突。在蕲春,他负责的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每天都要到乡下调研。


  实践出真知。牟成文现在认为,驻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经历对他写作《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及相关研究还是有帮助的。现在他甚至认为,从事类似研究的学者都值得到农村,这对于更加深入地理解经典、认识现实有重要的启迪。


  在牟成文驻永隆村期间,作为他的派出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及政治学研究院为村庄赠送了2000册图书、一批电脑及部分基建资金。在牟成文看来,自己长期驻村工作加上单位的支持,将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留下的精神财富其实要多于物质资源。”牟成文说。他认为农村普遍缺乏发展的新思维和新理念,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相比稀缺的资金,观念是容易移植的。“我们的示范对于其他地区有借鉴意义。”牟成文说。


  “牟成文教授是一个具有很深乡土情结的大学老师,他出生在农村,熟悉农村,喜爱农村。虽然身在大学,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但他情系农村,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舍小家顾大家,牺牲了很多。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大学教授的服务新农村建设责任和担当”,徐勇教授这样评价牟成文。

上一页 [1] [2] [3]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