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川: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作者:李舸编辑:曹世生
发布日期 2015-05-05 10:36:00

文/李舸

4月20日,江少川教授给笔者送来三部的著作,分别是《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选》和《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这三部著作在学界引起广泛好评,尤其是《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是目前大陆唯一一部集中对新移民作家的访谈录,具有开拓性意义。我对江少川教授的采访就是从这三部著作开始的。

江少川教授(摄于圣彼得堡)

结缘台港澳文学研究

台港澳文学,是改革开放催生出的一门新学科。江少川说,“文革”及以前的十七年,“台港澳”是个敏感得让人噤若寒蝉的字眼,台港澳文学同样是文学教育与研究的禁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东风化雨,孕育而催生出文学的春天。“当在1979年第三期的《十月》上读到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时,我如同走进了一个陌生的文学天地,原来台湾还有如此富有才情的作家”,江少川说。这一年,台湾作家在他心中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正是在这一年,江少川从一所中等医药学校重新回到自己梦魂牵绕的母校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主授写作课程。江少川非常珍惜人生的这次重大转折,庆幸能走上母校的教坛。他认真上好每堂课,而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门称职的高校教师。他记住一位前辈说的话:“术业有专攻,你在某个领域勤奋耕耘十年,你就是专家。”

在写作领域多年掘耕,江少川的努力有了收获。他主编的《实用写作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三次修订,多次重印,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教育书展优秀畅销书奖;现已发行了21年。他主编的《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是全国卫星电视教育的指定教材,重印24次,2010年又经修订再版;他独著的《现代写作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凝聚了自己从事写作教学与研究多年的思考,是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并荣获了中国写作学会第二届优秀著作成果三等奖。

“同时,我也一直在探索新的学术空间、寻求新的学术生长点”,江少川回忆说,1988年的秋天,他的一位表兄从台北返乡探亲,在机场出站口,看到两位阔别四十年、鬓发银白的老姐弟抱头痛哭的一幕,给他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表兄回台后,给他寄来第一包台湾版的文学作品集。

江少川说,“那时,长期在中文系讲基础课的我,正在文学的原野上寻找自己的耕地,台港澳的名家力作以独异的审美风貌、诱人的艺术魔力深深将我吸引”。从此,江少川与台港澳文学研究结缘,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勤奋耕耘。台港澳文学相较于大陆的文学,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直少有人关注,值得开拓。而且,海外华人与中华文化有着血浓于水的脉脉深情。台港澳文学既承继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纳了外来文学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地域性,名家名作颇多,具有研究的价值。

将台港澳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研究视野

台港澳的名家力作以个异的审美风貌深深地吸引着江少川。他关注的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数量较多,发表了多篇有关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论文。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在文学史层面上展开宏观观照,先后发表了《当代台湾小说的流派与嬗变》、《当代香港本土小说的流变》、《世纪沧桑中的澳门文学回眸》等具有历史感、概括性的学术论文。

江少川注意到将“点”与“面”两者有机结合,注重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从“高阳研究”中就可见一斑。高阳是全球华人读者最喜爱的历史小说家。国内首家高阳究研中心就设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我是这个中心的主要成员,撰写过系列的研究论文。其中的《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识》一文是高阳研究的代表作之一”,江少川说,“我主编的《解读八面人生——高阳历史小说评论》,先后由大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和台湾的黎明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繁体字版”。

在这些个案研究的积累之上,江少川又从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发掘高阳历史小说的意义和品格,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九五”规划项目《文化视野中的高阳历史小说研究》,将高阳研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学术层面之上。

江少川的台港澳文学研究始终没有脱离自己热爱的讲台。他不断将研究心得引入课堂,努力把台港澳文学纳入到当代文学的视野之中,以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他就给本科生开设了台港文学课,培养了台港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江少川与人合著的《台港文学教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台港文学精品赏析》(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以及他本人撰写的《台港澳文学作品选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等高校文科教材,已多次再版重印。2005年,作为他台港澳文学研究结晶的专著《台港澳文学论稿》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后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已有多位学者发表了书评。武汉大学张晶博士把该著列为台港澳文学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国内一些知名高校还把该著指定为相关精品课程的必读参考书。

余光中赞其著作“当有里程碑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另一个新的领域——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又吸引了江少川的目光。“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台港澳文学研究的自然延伸,是全球化文化大背景之下的新的文学增长点”,江少川说。

相较于之前的台港澳文学研究,江少川在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方面的力求视野更加宏阔。他发表的《论新移民小说的时间诗学建构》、《新移民诗歌的空间诗学》、《新移民作家的文化立场》和《女性书写·时间诗学·影像叙事——读吕红中短篇小说集》等论文,都是从诗学建构的角度来整体上认识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比如以“第三文化”——由母语书写的原创性文化,即第一文化与移居国的第二文化之间碰撞交融而产生的文化——作为支点,解析新移民文学,提出了有新意的结论。作为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刊的《华文文学》杂志,2009年特邀江少川主持了“新移民文学研究专栏”,组织发表了多篇有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受到海内外华文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江少川最早关注的旅美作家严歌苓,是影响很大的、高产的移民作家。针对她不同的小说文本,他分别从叙事、文化与比较的视角,写了《边缘女生存悲剧的现代叙事——评< 谁家有女初长成>》、《传奇恋情下的蕴涵深度——< 扶桑>与< 洛丽塔>的比较研究》、《文化视野 人性开掘 现代叙事——评严歌苓新作< 第九个寡妇>》等系列论文。而对旅加作家张翎的小说,江少川则运用空间意象加以观照;对旅美作家吕红则从女性主义角度切入。

2007年,江少川主编的《台港澳文学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国内首次将台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整编在一起,搭建了中国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桥梁,被余光中先生誉为“当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华文化传统是贯穿全书的血脉,正是这一文化脉络把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华文文学与延伸到海外的华文文学连接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生命整体。

江少川说:“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丰富了我的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国际间的学术交流。”2010年夏江少川赴吉隆坡参加了参加第三届马华文学国际研讨会 ,他撰写的论文《底层移民家族小说的跨域书写——论张翎的长篇新作< 金山>》,作为首届加拿大华裔/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参会论文,夺得了由加拿大中国笔会与龙源期刊网联合组织的“加拿大华裔/华文文学论文奖”评选活动的优秀奖(论文奖只评出三篇)。2010年10月,江少川又受邀成为马来西亚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奖项“花踨文学奖”的推荐人。

记录新移民作家的足迹

2002年,江少川开始着手进行新移民作家的系列访谈。到2013年,他已经访谈了少君、严歌苓、林湄、张翎、哈金、陈瑞琳、黄宗之、朱雪梅、吕红、刘荒田、章平等30余位有影响的新移民作家。“这些访谈都是我在参加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期间与这些作家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交流后整理而成的,并先后发表于海内外的学术刊物上,还被海外华人文学的研究者多次引用”,江少川说。

学者访谈录是当今国际上非常推重的一种学术写作体裁。它不仅具有第一手的资料文献价值,还为海外华文文学的深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访谈中的双方,研讨切磋,经常会激发出不少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2014年底,46万字的《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此书中的大部分作家都与江少川有过面对面的对谈,谈话中,作家的个性、才情、智慧袒露无遗,真诚、坦率、自由的对话常常擦亮思想的火花,碰撞出真知灼见。另有一部分作家因无缘相逢,通过越洋电话、隔海电邮进行。此次出版,江少川对其中部分作家又做了跟踪、补充采访,添加了新内容。对作家的访谈,主线与核心部分自然是谈文学与创作,同时广泛涉及到移民、文化、教育、美学、社会、宗教、哲学诸方面的内容。

该书一经出版,《文艺报》就先后连续刊载3篇有关该著作的创作谈及评论。著名学者、作家李硕儒在《文艺报》撰文评价说,此书不仅评介了那些有成就有代表性的海外华人作家的写作成就,同时也介绍了他们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写作状态和对生命的人文思考。著名华裔作家陈瑞琳在《文艺报》撰文评价说,《海外新移民作家访谈录》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深度性:即每篇采访都是在对作家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进行的,江少川不仅阅读了作家的主要作品,而且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评论。正因为有此学术准备,在访谈中,笔者与作家不时逬发出思想的火花。

“他批阅十载,采访了几乎所有的能找到的代表作家,阅读了这些代表作家的几乎所有的能找到的代表作品、资料。他可以说是对新移民作家的作品阅读量最多的一位研究者。”海外华文文学资深学者、中国小说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南昌大学教授陈公仲在《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撰文这样评价江少川及其《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这本沉甸甸的访谈录,无论是史料价值、文献意义,还是对作家作品的考察研究,对文学史观、文学理论的探寻剖析,甚至对各行各业的业余文学读者,都是不可代替的重要的著作。这是新移民文学的作家和研究者,以及广大的文学爱好者的一个福音,一本必读书。

学者李耀威在《世界文学评论》撰文评价说,访谈录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与当代海外华裔作家进行直接的深度交流,记录、保存了鲜活、珍贵的第一首文学史资料。二是访谈以文学作品探讨为主线,将创作动因、影视改编及新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示海外华裔作家的创作成就。三是高度关注受访者的“身份认同”,以及他们的作家身份与作品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语境的接受状况。

“我还将继续进行这种学术访谈,发掘海外华人文学的独特魅力”,江少川说。

人物名片:江少川,20世纪40年代初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196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后从事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转向台港澳文学研究,新世纪至今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主讲写作学、台港澳文学、大学语文等课程。著有《优秀作文选》 《现代写作精要》 《现代写作概论》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导读》 《成人应试作文指南》 《台湾文学教程》 《台港澳文学作品选》 《写作》 《实用写作教程》 《新编大学实用写作》 《高等语文》 《解读八面人生——评高阳历史小说》 《大学人文语文》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台港澳卷)》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海天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等多种。另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