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好家风”涵养“新国风”
作者: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2-12-26 14:48:3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一再提醒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加强对亲属的教育和约束。每个人一生所受的教育,大体不外乎生命、生存和生活三个方面,同时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影响。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

回溯千载华夏历史,中华民族的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葛公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颜氏家训“学问传家,务本崇实,戒奢崇俭”,朱子传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人格言“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一则则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祖辈辈的殷切期望,培厚了万千孩童的精神沃土。

翻开百年红色画卷,共产党人的清廉作风犹在眼前。毛泽东的衣服鞋帽补了又补,一件睡衣打了73个补丁,一条毛巾被也打了54个补丁;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以身殉职时全身只有现金8元6角;邓稼先从不使用专车、坚持不搬新房,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一直住在老旧的公寓里……一个个生动的家训故事,彰显了勤劳俭朴的奋斗精神,砥砺了坚不可摧的战斗意志,折射出大国崛起的壮丽史诗。

家风相连,才能形成民风。家庭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是共同富裕的最小细胞。进入现代社会后,原子化个人就好像是海洋中孤零零的岛,又好像是天空中单一的云。原本相互扶助的邻里之间也越来越冷漠,甚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个体家庭少些计较、浅薄和自私,才能减少人与人的隔膜、疏离、冷清,形成邻里和睦、互敬互爱、民风淳朴的良好环境。

民风渐融,才能促成社风。良好家风熏陶下养成的高尚品行和文明举止在社会交往中产生辐射效应,对其他社会成员起到正向引导作用,会带动社会风气整体向善向好发展。换句话说,千千万万家庭、社区、乡村的好风气,才能支撑起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而非骄奢淫逸、好逸恶劳、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极端自私行径。

社风日醇,才能塑造国风。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家国一体、家国相通。古人极其重视家风、家声与家训,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回望百年之前,帝制共和两种风气的激荡,无不令人惊心动魄。身处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转型时代,我们需要滋养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时代新风尚,让整个国家进入降熵增序的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家风、民风、社风、国风几者之间的关系丝丝相扣、环环相连,两两之间形成相互滋养、相互校正的辩证统一关系。每个社会个体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唯有不断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弘扬红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异特质,率先以实际行动带动其他社会成语崇德向善、遵纪守法,才能逐渐形成民风醇、社风清、国风端的良好局面。当“好家风”蔚然成风之际,“新国风”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 氤氲华师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