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要坚守育人初心
作者:音书编辑:范书妍
发布日期 2022-10-26 10:10:47

近日媒体报道显示,学科类校外培训体量明显缩减,而艺体类培训课后服务与培训班报名人数显著增多。此类培训的火热,是顺应国家政策的必然走向、是教培行业转型的合理方向、是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有益补充。然而,一些不和谐因素亦应运而生:对艺体考试的“未雨绸缪”、对学生兴趣的“熟视无睹”、对艺术素养的“功利解释”……

培训机构的盈利诉求、艺体教师的业绩诉求、家长的成绩诉求,让艺术培训有重蹈学科辅导之覆辙的可能。因此,亟需修正评价体系、更正培养模式、摆正教育观念,否则艺术教育将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砝码”、引发新一轮教育焦虑的“导火索”。

首先,教育部门应把好“评价关”。艺术类科目进中高考是扭转教育生态的有力方式,但不能一考了之、考而不学、学而不用,应融入过程评价、真实评价、增值评价等,打消家长及培训机构的“投机心态”“钻空行为”。艺体类教育是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渠道,应加强学理研究、优化测评方法技术、发挥育人主体功能,增强艺术评价的可操作性、可信度、有效性。

其次,培训机构应摆正“艺术观”。在生存压力和生意红利的双重诱导下,部分机构过度宣传考试功用、过于注重技能传授、乐于迎合家长短视化要求,这有悖于“双减”改革初心、学生素养提升初衷、教育者育人本心。唯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规范艺体办学资质、加大教师能力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且长效的艺体培训服务。

最后,家长应树立更新“教育观”。一方面,应做孩子兴趣培养的“把关人”。不盲目跟风、不为“应试风气”所捆绑,不以功利心态去束缚学生天性,在尊重兴趣的基础上理性选择校外培训服务。另一方面,应担起教育主导者角色。用好美术馆、体育馆、艺术馆等公用资源,积极探索亲子共读、参加活动等良好形式,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将艺术之美融于日常生活。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强机制、优服务、谋长远。减少艺术考级后再不碰乐器、考证书却不懂艺术等教育悲剧不再重演,需多方教育者撕掉“功利化”“商业化”“应试化”标签,还艺术以纯粹状态,还儿童以童年模样,还教育以本真面目。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