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即至,你准备好“理性‘剁手’”了吗?
作者:柳小燕编辑:向卉
发布日期 2020-11-07 10:03:56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步入十一月,随着秋风、枯叶一同而来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已然开启序幕。作为电商、零售业乃至消费市场的大规模促销活动,双十一交易额与品牌参与量呈现井喷式增长,2019年全网双十一交易规模逼近6000亿元,同比增长51.8%(数据来源:网经社“电数宝”电商行业数据库),创下历年新高。日益强大的汹涌客流和庞大的单日成交量彰显着这个购物狂欢节拥有的强大吸引力。作为网购消费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日益呈现出增长趋势。在强大的网购浪潮下,“双十一”更是受到了大学生的极大欢迎。

作为线上商城的促销活动,双十一具有许多优势,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网购的消费方式便利度高,选择面广,只要消费者打开手机,就能随时随地逛国际性商场,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此外,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线上购物时商品价格也往往更为低廉;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线上商城实现的商品推送和筛选也更加人性化。由于平台的广泛号召力,双十一期间线上商城的商品优惠力度大,折扣、满减等活动层出不穷。大学生本身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收入水平整体较低,空闲时间多,对于优惠活动常常更感兴趣,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生群体对于双十一具有极大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双十一作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线上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借助于网络交流方式,部分商家商品质量低下,“买家秀”与“买家秀”大相径庭;有些店家借助刷单等不正当方式参与竞争,影响市场环境;由于物流量大,部分商品物流速度慢,运输时间长;快递物流中产品过度包装,浪费严重……除此之外,双十一期间部分店铺优惠活动复杂繁琐,形式上玩文字游戏;部分商品先涨价后打折,折扣后反而比平时卖得更贵;一些宣传海报过于夸张,形成故意误导消费者之态。

当下,各种新兴营销方式也层出不穷。平台利用“云盖房”“云养猫”“红包雨”“瓜分金额”等形式吸引消费者目光;商家进行预售先付小额定金、后付大额尾款的销售方式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意愿;直播带货方式兴起后,部分明星及网红也利用自己的“人气”进行直播促销,消费者在直播间里常常为优惠商品争得头破血流。仅在2020年10月21日当晚,带货“王者”之一的李佳琦直播间里观看人数就已超过5000万人……于是乎,在接续不断的“买它”声中,不少人在没有看清商品具体优惠规则的前提下匆匆下单,买下了一堆可能并不需要的东西,囤货一年压一年。这样非理性消费的现象在收入水平极低、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群体中则更为常见。

作为推动消费的手段,双十一本身应当是不容诟病的。利用这一节点,商家清理库存,消费者得实惠,于国是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大好机会,于民是优惠便利购物、提升生活品质的有用方式。但,其中种种乱象的出现也让我们不得不加以警醒。作为支持平台,淘宝商城本身应做好表率,对商家准入、店铺运营、纠纷解决等问题进行必要的规范,对其中存在的虚假宣传、店大欺客等乱象加以约束,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应做好线上交易兜底工作,用制度与法律为线上交易保驾护航。而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要合理利用相关政策法律及时维权以外,保持理性消费的姿态应是以一贯彻的原则。对于消费需求旺盛却难以经济独立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我自身经验而言,在消费前强迫自己设置一个“消费冷静期”是阻止盲目消费最有效的方式。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的非生活必需品消费赖于“脑子一热”的瞬间驱动,而深夜则是下单“剁手”的高峰期。双十一期间,不少大学生即使明明知道自己第二天要早起上课,仍旧跟着直播间的消费浪潮在深夜疯狂“剁手”。不少大学生看着拼单、预售的大波信息,不知不觉买了一件又一件,看着月末账单才意识到自己消费的疯狂。多样的营销手段往往试图模糊商业交易行为中支付这一环,营造的狂热消费气氛更让人迷失自我,一些“小手段”在此时就显得极为有效。向慧卉(化名)同学叙述自己网购的经历时表示,她经常在夜深人静时逛淘宝到很晚,对于牺牲自己睡眠时间的这种购物存在一种“报复性”消费心理,总觉得当晚不买是对自己熬夜的“亵渎”。为了不让自己毫无收获,她通常会选择将当晚下单作为此次熬夜的“回报”。当深陷于此种境况时,不妨逼退自己早早放下手机进入睡眠,第二天再斟酌是否有必要进行消费。当一夜的“冷静期”过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会大幅降低甚至消退,回归到理性状态。这种理性能帮助其练就“火眼金睛”,发现虚假信息及夸张宣传之下的真实面目,减少消费风险,帮助自己挑选出真正适合的优质商品。更重要的是,这种理性对于熬夜“剁手党”的身体健康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当然,这个“消费冷静期”并非特指隔夜消费时以时间缓冲自己的消费欲望,它还包括对于自己消费能力、消费需求以及消费性价比的衡量。直播带货相较于传统的线上销售,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直播间动态的“抢货”氛围刺激并带动观者的消费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盲目消费靡然成风。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中算得上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应当学会将学习知识时的逻辑思维应用并外化到生活当中,时刻保持理性判断与选择的能力。除了在消费前要规划自己的消费取向,确定自己需要的商品种类,做好针对性的消费计划,列出购买清单以外。消费时需对自身消费力、产品于自身的需求度、产品性价比进行多方衡量,对产品本身品质量、店家资质进行了解,对商品的市场均价、入手价格等作出比较,并自问诸如“这个产品我会用来干什么”“我真的需要它吗”“这个商品是否在我消费范围之内”“我买了这个商品对我的日常生活支出会不会造成困扰”“同样的支出我会不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我是不是因为这份消费浪潮而想要购买它”“我有没有现有商品可以替换它”等问题,以此来克制自己的消费冲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下提供“超前消费”的平台愈来愈多,大学生消费群体中枉顾自身消费能力,借“花呗”“白条”等支付平台进行超前消费的现象愈加普遍。除少数获得奖学金、在外做兼职、参与勤工俭学等大学生有微薄的收入以外,大多数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其收入多依赖于父母,消费支出也多来源于父母提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树立“量力而行,适度消费”的观念,必要时可参与体验一番挣钱生存之道,懂得体恤父母的辛苦。大学生群体原则上不提倡超前消费,长期如此不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但如今在各个平台不断推出“借贷”消费模式的浪潮下,超前消费已成不可遏制之势。作为无稳定可观收入的大学生,我们应在根本观念上扭转大局,将超前消费控制在自身可承受范围内,这不仅是尚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消费之责,对于我们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亦极为重要。

(作者为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