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拟抽检600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背后……
作者:范佳丽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19-05-06 11:50:57

前一阵子,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闹得轰轰烈烈。今年四月,教育部公布《教育部2019年部门预算》,“2019年拟抽检博士学位论文约6000篇”这一计划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广泛热议。学位论文抽检比例为上一学年授予博士学位的10%左右。审查要求严格获得网友们一片好评。然而,好评之后不禁思考,依靠加大力度抽检来检验论文真的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学术造假问题吗?解决学术造假、学位论文抄袭的有效之道何在?

何为学术造假?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目前,发现学术造假的方式主要靠市场上的论文检测系统。国内的论文检测系统以知网(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北京万方数据的论文相似检测系统和重庆维普的论文检测系统为主。这些系统的检测方式大都是将论文拆分,再通过“论文库”进行匹配度检测,也就是“查重”。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不法商家利用这些检测系统的漏洞,打出“包过查重”的宣传口号。他们利用不同写作手法,“换汤不换药”地进行论文造假。不过,随着系统升级,不法商家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不容忽视的是,不同检测系统的算法不同、检测结果也不尽相同,是否要建立统一的标准?

论文造假层出不尽,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风气,也损害了原创作者的利益。目前揭发论文造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通过知网、维普、万方知网进行论文查重;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抽检;三是通过个人举报。这几种方法虽然对于论文造假有一定地打击作用,但仍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查重”有漏洞,抽检论文费时费力,举报举证困难。依笔者看来,“釜底抽薪”要做好两方面:一是加强高校学生、学术界的思想建设;二是加大论文审核力度,严惩学术造假行为。

2012年7月16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对学术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方法》。《办法》规定,一旦被证实学术论文造假,学位申请者的指导教师将受到被解除聘任合同的处分,申请者三年内不能被授予学位。对于《办法》的惩罚,应当给予一定的肯定态度。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判定指导老师是否包庇申请者?仅仅不能被授予学位是否处罚过轻?各项处罚能否落实,谁来监督?处罚是否公开透明、是否经得住考验?

要防止论文造假“春风吹又生”就要对这一现象“零容忍”,不给任何想投机取巧的人机会。我国是“论文大国”,早在2016年,中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已经是全球第一。然而,我国论文质量不高、学术论文、学位论文造假现象一直屡禁不绝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学术论文造假这种坏风气要不得,也不能要。要想学术界保持它的科学性、纯洁性、先进性,就绝不能姑息论文造假现象。打击论文造假,打造良好风气,仍需要不断努力,且任重而道远。

(作者为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学生)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