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与商业不应给90后“贴标签”
作者:肖遥编辑:程德坤
发布日期 2018-09-07 22:28:18

文/肖遥

近日,一股“90后”热潮席卷了各大公众号头条。《第一批90后已经入土了》、《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生于90,死于熬夜》、《美图秀秀也擦不掉90后的鱼尾纹了》……这些动辄“10万+”的推送中,90后或现身说法讲述个人经历,或仅作为被评点的客体,被贴上“土味”、“佛系”、“初老”等各种标签。而这场全民参与的“贴标签”狂欢看似和乐融融,笔者认为,其背后实则隐藏了网络时代传播脱缰的危机。90后是这场商业狂欢的唯一牺牲者,被直白地消费至毫无还手之力。

将问题具体到年龄,各大公众号齐齐“瞄准”90后的原因或许不难理解:年纪最大的90后28岁,最小的19岁。与之相比,上一代80后已然“上了年纪”,伴随着皱纹与普遍发福的身材,在日常生活中平淡迈向中年的他们已经失去话题点;而打着“千禧一代”标语强势登场的00后,身上还带有未曾褪去的“防护膜”,这个大部分由未成年构成的群体受着法律与道德的双重保护,缺乏大规模产出热点的土壤。相形之下,处于中间地位的90后们鲜活青春,富于创造性,是大多数新词的发源地,且由于长期的高关注度,他们在与任何标签相适配时都会呈现出柔软的属性,产生违和感的概率约等于零。

回看过去,被“cue”其实是每一代年轻人都逃脱不掉的命运:60后在报纸上为了70后的未来而争论,70后在电视上定义着80后的属性,历史在一轮又一轮的“点名”与“被点名”中回环往复,与新生代有关的话题与关注生生不息。有所不同的是,轮到90后出场的这一次却比以往的所有时代都要声势浩大,直冲青年而来的各种声音也更加猛烈。和“前几届”也都不一样的是,90后热潮的背后,有着新时代网络势力的助推。

生在互联网时代“全民吃瓜”的浪潮中,时代赋予90后们天然的流量体质。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为故事传播、话题发酵提供了最便捷的渠道。年轻人的风花雪月,梦想、失望与奋斗,从来都是最吸引人的题材。相关话题一经推出,大批情感和时间都无处施予的网民们便即闻风而至,迅速带来流量和人气。除此之外,比之前所有时代都更宽松的言论氛围,也让关于“社会脊梁”的讨论不再局限于严肃的框架内。段子与故事齐飞,掌声与吐嘈声一样激烈,属于90后的时代是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喧嚷和多元。

“出名要趁早”,然而欣欣向荣的网络生态于90后而言真的是好事吗?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很多新媒体从业者本身也是90后。网络的独具一格的新鲜性,使得被“cue”到的群体本身第一次拥有了自我定义标签的权力。这些“身在局中”的90后对群体风向有着较好的敏感度,往往能轻松地搭上热点快车,抢占首发地位。低成本、短筹备、高利润,以90后为万金油的内容生产不知不觉间走上了前所未有的捷径。

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爆款文章迅速形成了程式固定的流水线,其间各主体各司其职,有序分工:网络社区负责提供案例、炒热话题,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加工,最终成品提供给广大受众消费。整套流程简单、清晰,生产者与消费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而本着“随大流”、“法不责众”的原则,内容生产者们亦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90后中的少数凭借对群体的“精准定位”捞得人生第一桶金,但除他们之外大多数人的呼声却被忽视了。

而平台们赋予90后的标签又真的精准吗?细查之下不难发现,案例多是“剩饭”,标签亦多百搭,所谓的“土味“、“佛系”,套在其他年龄群体上同样适用,将所有90后们被赋予的标签拼凑在一起,得出的形象仍旧模糊难辨,“90后热潮”本身更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骗局。在这场“炒剩饭”的过程中,年轻一代被强行赋予的诸多定义摧折得体无完肤,“努力焦虑症”等心理问题频发;而“90后形象”,这一本应具有时代感的命题,在被过度消费后亦流失了原有的价值,“90后又xx了”的剩饭在被炒过千百遍后,早已索然无味。

面对这样的局面,90后热潮显然不应仅仅被视为“一出好戏”。公众号等商业传播者必须首先负起责任,认识到作为传播主体所负有的责任与义务,减少对90后的消耗,转而生产更多有意义的、正面导向的产品。网络时代的看客们亦应避免陷入“乌合之众”的怪圈,而应给青年以更宽容的眼光,用更多关怀、鼓励取代事不关己的评点和质疑。

对于身处漩涡中心的90后自身,则“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在努力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锻炼明辨是非的眼力,不轻易被外界的评价和质疑所惑,保持对自身清楚的认识,永远不放弃前进的希望。

“90后热潮”追根溯源,是网络时代的便捷传播在与消费主义的碰撞中创造出来的产物。而90后们的频频被点名在此次事件中是偶然,放在大环境中看,却是时代的必然。唯以奋斗为贴上自身真正承认的标签,才能使“90后”一词真正不辱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青年们也必将以求索叩得不惧被“cue”的力量。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