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原生社团:以不变的初心 守卫你的热情
作者:陈淇莹 彭志翔 吕嘉 黄宇露编辑:陈淇莹
发布日期 2019-10-29 15:13:07

V影制作协会:诠释凤凰的蜕变

玻璃门外是闪闪的星星灯,玻璃门内是纵横古今、跨越欧美的视觉盛宴。咖啡店布置成的小观影厅里座无虚席,人群中时而爆发出一声惊呼,时而又传来一声赞叹,游戏环节更是直接点燃全场。这是第二届“一幕光影”比赛的现场,在这幅盛景下,很难去想象这个协会初创时的艰难,发展后的困境,以及浴火的阵痛。

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学生詹一鸣是V影制作协会的创始人。起初,热爱影视的他想将学校内热爱电影的人聚集到一起,于是萌生了创立社团的想法。曾经受过“社团红利”的他想将V影建设成既能提供学习资源又能培养兴趣爱好的社团。

然而,这个简单的愿望并不好实现。在组织架构上,V影制作协会起初既沿袭了其他类型的组织设立宣传部和秘书处的惯例,又新设立了专注于视频制作的文案部和后期部。看似严密的组织结构却因“部门不好融合”以及“被分入‘行政部门’的社员无法提升制片能力”而变得松散。在技能培训上,社团的非强制性以及PS、PR以及AE等软件的难驾驭性使社团成员的培训浮于浅层。

V影制作协会创立伊始便迎来一劫,在詹一鸣外出“寻歌”期间,第一届“一幕光影”大赛在校史馆举行。面对空荡荡的校史馆,当时的副社长徐文涛深感无奈:“到现场的人只够把校史馆第一排坐满,你懂吧?”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徐文涛自嘲道,“老师说我们位置没选好,要是选在学院会议室,十个人看起来就很满了。”

这一次经历改变了徐文涛对社团的看法。社团的强制力没有学生会和新闻中心强,如何很好地管理社团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成了燃眉之急。“一个人都没有还搞什么社团呢?没兴趣的成员被强制更没兴趣,有兴趣的成员学不到东西也会离开。”面对如此难题,徐文涛陷入沉思。

“社团又不加分,大家都是凭兴趣进来的,但是在感兴趣的人群中有许多想进一步学习的人。”针对这种情况,徐文涛在和指导老师及其他负责人讨论后制定了进阶会员制度,将这两类成员分开组织,使仅有兴趣的成员负担更小,也使想进一步学习的成员更加集中。在“一幕光影”谢幕后不久,他就将制度付诸实施,开启第一届“进阶”。经过召集、选拔,29位成员成为了进阶会员。

在新制度实施之初,团员们也有质疑的声音。对此,徐文涛在定计划时没有“一刀切死”,所有培训课程以及活动他都会在大群发放,而这些课程及活动会员们是必须参加的。负责人们会在进阶会员里挑选下一届V影接班人——热爱电影并把电影作为工作方向和目标的接班人。

同时,V影在社团管理方面也别具一格。“社团毕竟是搞专业实践的,天天搞行政工作大家也不愿意进来。”为了使社团的运营更加自由,徐文涛将以往的“部门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导演组以及制片组。喜欢钻研电影的成员归入导演组专门拍摄、制作微电影,对行政感兴趣的成员归入制片组实施管理。这两批人搭配起来进行实践,共同完成项目。

在改革的过程中,V影的微信公众号也焕然一新。为了体现专业水平,给予成员锻炼的平台,徐文涛对公众号进行重新定位。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V影与一位摄影器材商取得了联系,获得了设备上的支持。借助这些设备,V影在公众号上开辟“V次方”栏目,普及拍摄器材的相关知识。新制度给V影带来了更多的“忠实粉丝”,也带来了工作效率上的提高。

经过变革的洗礼,V影的培训更加集中,任务更加明确,能以专业流程去运营组织。2018年12月,V影与圣兵爱心社合作拍摄宣传片,完成了第一部与其他社团合作的作品。拍摄过程中,导演组、制片组成员共同参与,将影片及拍摄过程都记录下来,这使得V影制作协会不仅有了自己的作品,也将社团建设得更优秀。

“我们这个社团非常年轻,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徐文涛对V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在他看来,V影已不惧变革,每一次变革之后V影都会实现蜕变,“演绎”得更加美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