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寒假生活
作者:新闻中心记者团编辑:庄金丽 张凯
发布日期 2011-03-01 14:30:00

    我的家乡不一般 :笔录三农调研  心系震后重建 

    借着学校“百村观察”问卷调研的东风,作为农家的孩子,殷小芳主动请缨,利用寒假休息的时间站在了“三农”调研的第一线,感受着农民因“新型养老保险”而带来的幸福。并写下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施以来家乡的变化,刊登于《光明日报》上。

    农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文/殷小芳

    春节放假前夕,正逢学校再次组织“百村观察”问卷调研活动,作为农家孩子的我主动申请了这项调研任务。因为我知道,深入“三农”才能有机会贴近农民群体的心灵,聆听家乡父老内心深处的声音,这份调研的收获是我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

    我的家乡洪山庙村是一个小集镇,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近些年经济的发展使村里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没有深入调查的时候,我用感官记录着这些变化:“村村通”工程使得村里的小车逐渐增多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为房子发愁,而是想着私家车,这样在出门的时候不会再被天气左右。今年更令我欣喜的是,村子里通上了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拉近了小村同世界的联系,以前假期发个邮件都要骑车十几里,到镇上的网吧忙上半天,现在却能够在家门口上网,这真是我以前做梦也没想到的。

    作为学校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调查”活动的调查员,我在和父老乡亲的交流中体会最深就是支农惠农政策,因为它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实惠和心理安全感。所谓支农惠农政策,简而言之就是国家针对农民实行的一些有利的措施,是真正意义上的事实和好事。粮食补贴、良种、灌溉补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家乡的小村落里已经普及起来。很多农民感叹说:“养老保险好啊,农民也可以有退休金了!”

    俗话说:“麦怕胎里旱,人怕老了穷。”在广大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一个尖锐而棘手的问题。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把挣的大部分积蓄都用来供孩子读书,等孩子长大了,又为他们盖房子、娶媳妇等等。等把这些大事儿尘埃落定了,钱也就往往用完了,自己也没有劳动能力了。倘若再碰到子女不孝,那晚年的凄凉和艰难困苦就可想而知了。

    养老保险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74岁高龄的老人王毛从2010年养老保险政策实施以来,已按时领取了一年的保险金,他告诉笔者:“这个政策好啊,每个月初都能去乡里的农行领取养老金,买上自己需要的东西,感觉心里特别踏实。” 洪山庙西队的丁月汝老人说:“国家疼俺们就像对待自己的爹和娘一样,俺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曾担任村委会会计的祝新望欣喜说:“很支持国家的这个政策,体现了政府对老年人的一种关怀,对农民比过去照顾的太多,我感到很满足。实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来,即使再穷的人家,也都勉强可以过的去,合作医疗也让我们看得起病了。” 

    所谓“新型养老保险”就是农民从18岁开始交保险,每年交100元,交够15年,从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领取60元。“医疗保险”就是每人每年交30元,生病住院时的医药费就可以由国家来报销,乡镇医院报75%,县医院报60%,市医院报50%,最高三万元封顶。

    在调研报告里,我欣喜的写下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施以来家乡的变化,“日子越来越好”已经不仅仅是蓝图,而农民的“安度晚年”不再是一句空话,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精神振奋,劲头十足。今年正逢冬春连旱,邻家一位伯伯依然憧憬着丰收,“浇地国家还给钱哩,每亩地补助10元,水利局的技术员都驻村了,我还怕没有好收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