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消费在“理”吗?
作者:秦一冉 魏晓暄 谢佳懿编辑:关国樑
发布日期 2022-11-15 10:09:32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商品广告铺天盖地,各大电商之间打得热火朝天,“剁手党”们跃跃欲试。进入大学后,学生们手握生活费,第一次自由支配财富。只需轻轻点击屏幕,手机上的余额数字就变成了商品。不论是“剁手”一时爽,还是“薅羊毛”快乐,“大学生消费观”总会在这个年度“购物狂欢节”期间被关注、被提起。

各有侧重:消费理念面面观

生日临近,文学院2022级小董(化名)决定买些巧克力庆祝,一来作为自己长大一岁的礼物,二来打算与舍友分享这份快乐。刚打开网页,各种广告扑面而来,直播间评论滚动如飞。最后她选择了一间粉丝较多的店铺,那里的巧克力虽不是有口皆碑,但总归好评如潮。“我很相信口碑。”小董说。不论是身边的朋友还是网友、博主,他们提供的意见小董都十分重视,她认为别人的经验可以帮助她少“踩坑”。“听人劝,吃饱饭。”小董总结道。

“除了平时的日常开销外,最好是能用赚的钱给父母买点什么。”虽然父母仍然会给生活费,但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陈瑄同时也在靠做兼职赚钱,希望在自食其力的同时,能够回报父母多年辛苦付出,“成年后就开始渴望经济独立,毕竟自己的钱花起来会更自在。”陈瑄在每个月月初都会做预算,量入为出,对每一笔钱进行细致规划。虽然偶尔下馆子改善伙食,但她绝对不允许自己透支或报复性消费。

“性价比”是外国语学院2021级韩宇玺在消费时更重视的方面。除了每个月吃穿出行的固定开销外,韩宇玺还会用生活费购买网课。她希望将来能在就业市场里更有竞争力,于是决定多考几个证书。“我买过好几种专业培训式的网课,它们都价格不菲,有时甚至还是我两三个月的生活费。”她会在下单前对比各个机构的课程,先试听,再支付。“我一定会选择最适合自己风格的老师。虽然贵,但最后能考出理想成绩的话,那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同样会将大量生活费用在提升自己的还有文学院2021级小逸(化名)。与韩宇玺有明确的考证需求不同,小逸在学习上的消费更多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除了平日的吃穿用度,钱主要还是用来买书”在课堂上,老师除了讲授知识点外,还会提供一系列的参考书,小逸会将感兴趣的买下来。“虽然正版纸质书价格不菲,但是捧着书本那种沉甸甸的感觉更能让我集中精神。”知识付费在她的生活费支出中占比很大,小逸对此却笑道:“兴趣和知识拥有其他商品不可替代的价值。”

冲动消费:在“陷阱”中一掷千金

“家人们快看这条裤子,非常百搭,不管是什么身材,穿上都绝对好看!” 商家卖力解说,直播间气氛热烈,消费者心痒难耐。在一声“感觉不错”的感叹之后,填地址、支付一气呵成,小董钱包里的钱就这样瞬间汇入了卖家的10000+销量之中。

从过紧的新裤子中“挣脱”出来后,小董长吁了一口气。尽管不太合适,但她还是将裤子随手扔进了衣柜。“说不定我以后会瘦下来呢?”她开始自我安慰。小董坦言,自己大概有四成的消费出于一时冲动。虽然每个月月初在拿到生活费时都会暗下决心攒钱,但是月底一到,依旧两手空空。“其实到月中就已经忍不住了,索性‘破罐子破摔’,随用随花。”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出于兴趣,小逸把老师提到的参考书统统收入囊中。“老师课上刚说完一本书,我就立马淘宝下单了。”但是她在下单时却忽略了自己的读书速度。每个礼拜老师都有新推荐,每个礼拜都有新书入手,日积月累,她宿舍里的书籍堆积如山。专业参考书在刊印数量上往往不及畅销书,有的年代久远的参考书往往已经不会再版。因为没弄清楚书籍的版本,小逸吃过不少亏。“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书有的年代久远,甚至有些在上个世纪就已经绝版。我刚开始不明就里,用买正版新书的钱,买了一些二手老旧书或印刷的盗版。”

“以前网购都是要经过我妈的同意,所以在我刚刚上大学,突然意识到自己能支配一笔生活费的时候,就会有那种看见什么东西就想要买下来的冲动。”法学院2021级的小邹(化名)感叹道。某年暑假,她发现好看的裙子“第二件七五折”,于是果断买了两条。可是到了第二年夏天她却感到后悔和懊恼,因为她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喜欢那两条裙子了,“感觉一下子浪费了两条”。

精明的商家不仅生产产品,还会创造需求。各种“神器”的噱头狂轰滥炸,卖家给出的精修照片让人浮想联翩。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开始忽略自己的真实需要,滑入“买买买”的大潮。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的子芯(化名)在开学时买了一堆所谓的“宿舍神器”,“下单时会充满幻想,但是到真正使用时才发觉鸡肋,最后只能全部吃灰。”在子芯看来,个人喜好和促销活动最容易导致冲动消费。心头好本就充满诱惑,若遇上促销推波助澜,则更能使人盲目。

或是一时兴起,或是被创造需求,或是被气氛感染,或是定力不足,冲动消费的原因五花八门。若要守好自己的“钱袋子”,还是要回到消费者自身的理性与克制。

回归理性:练就慧眼叩问内心

要学懂如何合理使用生活费,需要一个过程。

一支平平无奇的自动铅笔,却陪伴了陈瑄十多年来的寒窗苦读。于她而言,实用性最重要。“就像那支自动笔,能用就行,款式、颜色都不太重要。”看似粗糙的消费原则,实则避免了重复购买,不仅精简了生活,幸福感也在无形中提高。

“你可能会小赚,但是商家一定不会吃亏。”陈瑄对消费中的陷阱有清楚的认识。“各种营销、折扣与自己的需要吻合固然好,但如果随便看到什么就觉得我也需要,那就是因小失大,徒增浪费了。”陈瑄平时很少刷购物软件,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再去搜攻略和测评。明确的计划,面对各种打折营销时保持警惕,及时反省——这是陈瑄的理性消费之道。

在消费的过程中,一些潜在的“糖衣炮弹”也会渐渐浮现。“小红书”“知乎好物推荐”“B站UP主推荐”等使用测评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但也存在着重重陷阱。小逸以前习惯下单前先看测评,但在了解到“广告软文”的盈利机制后,逐渐变得清醒。“曾经以为客观理性的测评推荐,其实都是商家的软广。”如今,小逸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测评的可信度仔细甄别。“有的up主是良心推荐,有的只是收钱办事。”

韩宇玺也曾被各种广告吸引而盲目下单,然而许多东西最后都不得不闲置,一时兴奋的冲动消费并没有带来真实的幸福感。在了解了消费主义陷阱后,她更倾向带着目的购物:“我需要的是什么型号、什么功能、什么价位的什么东西,就只认准这一件,别的一概不看。”在没有完全明确需要的情况下,她选择按兵不动;面对降价促销,以“不买立省百分百”作为克制盲目消费欲望的戒律。

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心态,因此时刻坚守内心所需则显得难能可贵。下课铃声响起,人潮涌出教学楼,面对同学的聚餐邀请,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的熊娟婉拒了她们。在此之前,熊娟会因为想处理好同辈关系而参加各式各样的聚餐,但是却渐渐陷入了社交倦怠,“现在,每次下馆子之前我都会先确认一下自己的真实需要。如果不是真的很值得一试的馆子,我就不会参加那次的聚餐”

同样面对消费行为的不理智,在小邹看来,自己的消费观则是一个“买着买着就精明了”的过程。反思了自己第一个学期花钱如流水的经历后,她养成了“三天冷静期”的消费习惯。“如果不是急需品,我都会给自己三天思考一下,把购物热情冷却下来。到第三天还想下单,我才会买。”用三天时间区分一时冲动与切实的需求,让她避免了不少事后的后悔和懊恼。

个人的消费观念往往会伴随成长而逐渐成熟。手握血汗钱,从在各种消费套路中迷失到学会叩问内心真正需求,从头脑发热时一掷千金到冷静清醒的自我克制,从冲动到理性,是成长,亦是大学生活的必修课。

面对形形色色的消费“诱惑”,在改变与坚持中徘徊,在冲动与冷静中反思,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摸索,在大学阶段逐渐形成较为理性的消费观,这个过程是校园生活的一隅,亦是大学生走向独立、迈向社会的台阶。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 氤氲华师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