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行囊,共赴“非遗”之约
作者:邹媛奕 杨钰灿编辑:屈诗艺
发布日期 2022-03-20 21:26:48

2022年寒假期间,“背包童”团队带领志愿者开设了“瑞虎迎春 非遗添翼”线上公益课程。14位志愿者分为了3个教学小组和1个宣传小组,以“泥塑”“年画与拼贴”“拓印”三项“非遗”文化为主题,设计了3节主题课程,通过线上公益直播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虎年新春之际接触到有关春节的非遗知识。课程为5-8岁的儿童“量身定做”,用日常安全的材料教孩子们做手工,带给孩子们充满乐趣的春节体验。


团队传承,线上相逢又一年

继2021年“纸上春节 与你同乐”公益课程之后,这是“背包童”团队设计线上公益课程的第二次尝试。曾经共同努力的“背包童”们再一次在春节前“齐聚一堂”,为孩子们策划又一场线上盛会。

教育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正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之一。加入“背包童研学旅行”项目组已经两年的她,吸取了去年课程“战线过长、活动遇冷”的教训,改进了本次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她与教育学院2020级的陈祯盈、社会学院2020级的王柯楠等人共同完成了撰写策划案、招收志愿者、人员培训等等任务,稳步推进课程的前期准备活动。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手工材料更加丰富,不再仅限于纸。三节课程采用的教学形式各不相同,“背包童”们争取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中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对于课程时间由一周缩短至三天的改动,张正和陈祯盈不约而同地表示,这让团队能够集中精力来培训志愿者教师,有利于提高课程的质量。

虽然已有组织活动的经验,宣传环节还是出现了“小插曲”。王柯楠作为新“背包童”,第一次参与活动组织,主要负责活动的前期宣传以及微信招募志愿者。这是她第一次使用微信推送编辑软件,难免遭遇挑战。“我没想到招募群的二维码的有效期只有一周,需要更换二维码,”王柯楠表示,“好在有负责人和其他团队成员热心的帮助指导,二维码顺利更新,招募工作也圆满完成。”回想起组织活动的经历,王柯楠总结:“作为活动举办者而不是体验者,从全新的视角参与到非遗课程的设计开发中来,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对比两次活动,张正表示:“如果说去年是怀揣着好奇心组织了线上课程活动,那么今年则更多的是希望寒假公益课程能够成为‘背包童’团队的一个品牌课程并延续下去。从团队的初衷出发,也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更够接触到‘背包童’,享受我们带来的教育资源。这也让‘背包童’离教育人的理想更近了。”


教学有道,灵活思维破障碍

课堂中途,一个“拓印小人”突然出现在了屏幕前,向孩子们打招呼,这生动的一幕成为了让小朋友们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之一。该创意来自拓印主题课的志愿者教师王丹与李欣润,她们告诉记者,在备课时最担忧的就是在拓印资料的讲述环节令孩子们感到枯燥单调,但若是直接删减未免可惜,两人只能绞尽脑汁让其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有趣。那时,王丹灵光一闪,提议道:“要不设计一个小人叫‘拓印’,让它自己介绍自己?”于是,她在课前准备了一个面具,在课程需要时便戴上面具,以“拓印小人”的身份出现在小朋友们眼前。

无独有偶。为了让“非遗”在屏幕前“活”起来,其他教学小组都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考虑到课程在线上开展,且孩子们年龄偏小,对于复杂的文字难以理解,所以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我们在课程里安排了更多视频和图片内容,并且结合时事热点,加入了‘冰墩墩’和‘雪容融’等元素。”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的刘菁菁此前参加过类似的“非遗”宣传活动,相较而言,她认为本次公益课程的特点在于采用传统文化讲授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方式,课堂讲授初步输入非遗知识,而手工制作让小朋友们更好地理解。

学生的参与体验是教师们需要精心思考的重要部分,但是“非遗”手工的制作技法复杂,如何安排,才能在体现传统技法的同时增加可操作性呢?年画小组的教师们想到了教孩子们用树叶制作一幅憨态可掬的小老虎年画。教师艾云怡分享了她们的看法:“我们以迎新春的主题为契机让孩子们在教学中对于‘年画’有更深刻的了解,然后结合今年的生肖设计了憨态可掬的老虎纹样,受到了孩子们的广泛喜爱。”同时,艾云怡还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学,让孩子们学会将自己身边的废物资源变废为宝,关爱环境。孩子们拾捡落叶,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虎年年画,也接触到了自然,建立起与自然对话的桥梁。

秉承共同的原则,泥塑课堂的教师们选择用轻黏土、橡皮泥等来代替泥塑原本的原料泥,带着小朋友们捏出了一个个小巧可爱的蛋糕。拓印小组则在手掌、吸管等绘画工具之间权衡,最后敲定了用棉签蘸颜料作画的方式教孩子们画鱼。

教师团队满怀热忱,克服重重困难,精益求精地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线上课程,在“非遗”与孩子们之间搭建桥梁。每一件作品不仅是孩子们创造力的证明,更是教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晶,闪耀着教师们“以生为本”的信念之光。


双向奔赴,师生同乐迎新春

课程进行期间,每日上午10点整,孩子们与教师在线上准时“赴约”。在教师们耐心的指导下,孩子们将想象力与本次“非遗”课程内容充分结合,创造出了一件件充满意义的手工作品。

在2月8日的年画拼贴课堂结束后,小朋友们利用树叶树枝和水彩笔,进行了“老虎”形象的拼贴画制作。家长们课后在微信群中晒出了孩子们的作品。

朵朵妈妈在微信群中分享了朵朵的作品——“虎虎生威”拼贴图。朵朵细致地修剪了树叶,组成“山中霸王”头上标志性的花纹。俏皮可爱的小表情是整幅拼贴画的“点睛之笔”。朵朵还运用了一些小巧思,利用两簇枝叶打造出灌木丛的立体感,颇有山中小虎丛中笑的憨态可掬之意。对于孩子们新颖俏皮的作品,工作人员张正和教师宋茈晗及时送上了肯定。

朵朵是“背包童”团队的老朋友了,连续两年积极参与活动,给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正大方地表示:“我印象最深的是朵朵小朋友和她的家长。朵朵去年就来参加活动,今年也继续支持,表现得非常积极,作品也很棒。家长的认可大大鼓舞了我们。”

潘孜璇小朋友是今年的“新生”。对“非遗”文化和美术都很感兴趣的她,对于本次“瑞虎迎春 非遗添翼”线上公益课程表现出了极大热情。虽然错过了第一天的课程,但是接下来两天,她每天都准时守候在屏幕前,期待着当天的课程。她的家长还表示,本次课程给了孩子一个拓宽视野的机会,为孩子打开了“非遗”大门,效果超出预期。被问及参加未来活动的意愿,潘孜璇小朋友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一定会参加!”

收到家长和孩子们的积极反馈,志愿者教师们也感觉到自己的付出都充满意义,尤其是在看到孩子们自己创作的作品之后。虽然课程中许多孩子们没有开摄像头有些遗憾,但小朋友们积极回答问题的态度,让她们感到无比欣慰。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教师和孩子们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建立了一定的羁绊。“一个小时的展现,凝聚的是各位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努力出的成果。当我们将这些精心准备的内容一点点传授给学生,学生们逐渐将它们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继而通过手工实践展示出来的时候,我是很有成就感的,相信所有为此努力的工作人员也会有同感。”教育学院2020级的沈嘉鑫如是说。

教育学院2019级的宋茈晗曾经由于疫情退出了上一次活动,本次活动对她来说是一次“圆梦”之路。经过了反复讨论以及组内试讲,宋茈晗最终不仅顺利弥补了自己的去年遗憾,更是收获满满。“我最大的收获便是锻炼了我的备课能力,这是我专业能力的一次实践。在准备过程中,我对‘非遗’知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认为这个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传播‘非遗’文化的途径。”


奋斗路漫漫,毅坚思远方。“背包童”团队携手志愿者,精益求精,为孩子们打开“非遗”大门,共赴新春之乐。在这个“虎虎生威”的新春,“背包童”背上行囊,搭建师生桥梁;携手共进,同赴“非遗”盛会。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