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群:一个“社群小生态”的兴衰
作者:贾钰婕编辑:方潇
发布日期 2021-03-24 14:18:40

“谁”打破了同学群的活跃

同学群是网络世界高度发达后产生的新型的“社群小生态”,而其所反映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如今同学之间的相处中或存在着危机。在人们使用网络时间不断增加的今天,同学群中的聊天频率却逐渐降低,同学群交流的功能却逐渐被弱化,甚至可能出现一个月内无人发言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发问: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网络世界的交流很难展现出当事人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无法观察当事人的表情神态,从这一方面来说,同学群的交流和真实地面对面的对话相比,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有时候,一句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含义可能截然相反,仅仅几十个字可能很难实现真正的交流,一个错别字或者一个不恰当的标点符号便可能造成不小的误会。有不少人开玩笑将聊天记录当成“阅读理解”,他们认为不同的标点符号、不同的打字速度、不同的言语表达都暗示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变化,但是可能说话者并无此意,他们便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导致沟通产生一定的问题。

性格问题是不少人都会提到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由于个人的性格较为内向,不愿意与很多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于是在群里基本上见不到他们活跃的身影。对于秦舟(化名)而言,在同学群中发言是没有必要的。从进入群聊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两年了,但是她从未在群中发过一次言。她表示,“我很害怕我一发言同学群就沉默了,话题就没办法继续下去了”,于是每次群里大规模讨论时她就只是默默“窥屏”,默不作声。像秦舟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担心自己不善言辞,成为“话题终结者”,话题讨论得越激烈,他们的担心就越多,所以便选择不发言,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观察别人的聊天。

在张齐齐(化名)看来,一个活跃的同学群逐渐“沉寂”是情有可原的。他认为同学们如果在群中已经找到了合适的交流伙伴,就不太喜欢在群中发表一些看法。大家更倾向于和一两个知心朋友沟通自己的观点,一方面避免了很多同学之间的不同观点引起矛盾,另一方面兴趣相投的朋友之间的交流更加轻松便捷。“我有时也想在群里说几句话,但是看到群中的内容并不是我感兴趣的,于是就不发言了。”张齐齐坦言。由于每一个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观点和看法也不一定完全类似,所以面对有趣的图片或者是视频,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发在群里,而是发给能够理解“笑点”的朋友,共享这一份快乐;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大家也选择“私戳”能直接给予自己帮助和建议的同学,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群里大家的性格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可能我认为有趣的东西,别人却并不能理解,甚至可能认为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冒犯。”张齐齐如是说。

面对上述提及的情况,再加之成员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不同,导致群里的消息回复并不积极,部分同学在群中发言的热情被消磨,便降低了发言的频率,这也是造成群“无人问津”的一个原因。从加入群开始,周南(化名)几乎每天都会在群里发言,有时候是搞笑视频的分享,有时候是对生活的小小的抱怨。“最开始还有很多人回复我,那个时候让我觉得还有很多人跟我一起感受生活。但是后来回复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时没人回复了,我的热情就被逐渐消磨了,也变得不爱在群里发言了。”周南说道。

同学群像是一个集体,各个成员通过网络上的频繁的沟通建立联系,又在逐渐减少的交流中失去联系。目前同学群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于大部分的群聊中,本应该促进交流的群变得沉默,本应该无话不说的成员们变得一言不发,这根本上是同学之间的相处模式发产生了变化,一个沉默的群背后是一群没有共同话题的同学的走散。如何平衡各个成员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如何持久的保持一个集体的凝聚力是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同学关系的必由之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