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无处安放的“深度”阅读
作者:陈嘉玲 陈日曦 贾钰婕 司小平编辑:向卉
发布日期 2020-11-07 10:11:31

谁在“抽”走我们手中的书

“手中的书看着看着就变成了手机”“其实也不是不爱读书,只是相比于读书,我似乎更喜欢玩”“每天忙着做各种事,根本没时间读书”……谈及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同的人或许会给出不同的描述,但绝大多数人的相似之处在于——日常的阅读时间在不断被挤占,与理想中书香四溢的大学生活渐行渐远。

极易分散的注意力是许多人都会提到的一个痛点。在某个晴朗的周末,平日难得清闲的学生此刻终于能捧起一本书细细品读。这时,手机屏幕亮了起来,手里的书“突然就不香了”,再次放下手机时,才发现自己还停留在第一页的内容。对于任意一条信息的“秒读秒回”原本只是一种礼貌,但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阅读时身边只要放了一部手机,手中的书仿佛就随时可能被“抽走”。

除此之外,各大资讯平台利用强大的算法变着花样推送各类内容以吸引受众眼球,十分钟之内,我们可以刷十几条短视频,几十条资讯,但书籍在短时间内传达的信息趋向于单一化、体系化,难以让人提起兴趣。微博运营部有一条规则:微博推送的内容字数不能超过140字,因为当内容字数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放弃阅读的想法。这是根据大量案例分析得出的经验,也是绝大多数人阅读习惯的反映。上千字的长新闻读者尚且无法集中注意力阅读,更别谈动辄数十万字的学术著作了。

能有充足力量“抽走”书籍的,还有经过压缩与提炼后的碎片化知识。在信息泛滥的当下,对新知识、新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的匮乏感让人不自觉地陷入到对于“知识匮乏”的恐惧之中,业内将这种现象概括为“知识焦虑”。于是为了缓解这一焦虑,以“快简化”为目标的知识获取方式应运而生。各类“十分钟读完一本书”的视频走红于互联网,在豆瓣、知乎等平台阅读书评也成了当下热门的知识获取渠道之一。马小静(化名)表示,花费读一本书的时间可以去了解更多的时事热点和娱乐资讯,其实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书本的介绍和分析,这样远比读书本身更加简单快捷。

被“知识焦虑”困扰的,远远不止学生。作为一名学术研究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段然老师表示,很多科研工作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整理出相关议题的研究脉络,所以她只能选择跳读或略读,或者有选择性的详读,这让她难以有平静的心态深入阅读。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看上去似乎节省了不少时间,但她最怀念的,依旧是能够全身心投入阅读的学生生涯。

段老师坦言,家庭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切割了部分阅读时间,由于要照顾家庭,整个生活里能够静下来读书的时间所剩无几。时间,仿佛也是一道横亘在学生与深度阅读之间的坎。“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活动不多,读书的时间比较充足。但现在情况不太一样,很多活动有加分,与同学们的奖学金评比有着直接关系,从现实一点的角度来看,参与更多的组织或者活动肯定对学生的未来是有帮助的,但忙的事情多了肯定会影响读书的。”段老师分析道。

一方面,参加课外活动的确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满足许多同学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但另一方面,不断被压缩的空余时间也让同学们和深度阅读背向而行。对于同学们来说,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成了一大难题。相比起还在课外活动和学业之间奔走的同学,今年已经顺利保研的李乐(化名)今年似乎稍显幸运。可在阅读方面,她也有着自己的困扰。“我大一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不读书的坏处,可后来开始打辩论,尤其是做科研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识的贫瘠。”

图为正在专心阅读的读者 蒋诗意摄

诚如诸多受访者所言,读书是一件格外漫长的事,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人的思想,而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无论是外界因素的干扰还是自身习惯的影响,当各种无形力量不断地想“抽走”我们手里的书时,如何与之抗衡是我们在实现理想化的阅读生活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