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综改系列访谈之四】加快改革创新,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访研究生院院长周宗奎
作者:编辑:冯圣兵
发布日期 2018-11-21 10:06:04

     

      问:请你谈谈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还在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答: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培养规模稳中有增,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学位授权点的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学校主动调整撤销了少数不适应人才培养实际的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领域。在学位点的建设评估和招生计划中更加突出国家人才需求导向,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质量内涵,更加突出学科内在基础和优势。二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2015年,学校开始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探索“3+2+4”本硕博贯通培养。依托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培养人才,我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产生了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学校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全校已建设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228个,省级工作站6个,全国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近年来,在各项专业学位技能大赛中,我校研究生屡获佳绩。三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201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我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华中师范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区域旅游与环境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批准成立了伍伦贡联合研究院,探索开辟了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硕士生的国际化路径。2016和2017年我校研究生被国家公派高水平项目录取人数达到或超出指令性计划,实现了公派硕士生项目的突破。四是研究生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稳步推进。根据《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规划》要求,启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加强研究生核心课程、实践性课程建设,继续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五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制订学位标准,完善学位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保障学位质量。建立学位论文盲评、抽查机制。六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举办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系列活动;开展“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开展“华研楷模”、优秀研究生、研究生标兵、优秀助管、风采寝室等系列评选活动。

      对标教育部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和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任务、深化综合改革要求,我校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结构和资源等方面的薄弱环节。

      一是导师队伍建设有待优化。导师队伍的规模和结构不尽合理,在读研究生总人数与在岗导师人数近年来略有增加,部分专业生师比过大。导师立德树人职责需要进一步强化。二是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部分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照搬和沿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急需加强。三是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研究生出国出境访学交流比例较低。国际化联合培养与合作培养的途径和方式还不够多。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方面的资源不够丰富。

 

      问:我校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顶层设计是怎样的?

      答: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坚持立德树人为先,坚持内涵发展为要,强调科教融合和产学研结合,探索推进研究生教育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研究生学术卓越与创新能力培养、职业发展与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一套研究生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三类一流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六个一流人才培养支撑计划”,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育人环境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新局面。

      构建一套研究生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体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完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体系,按照一级学科口径、专业学位类别(或领域)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三是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校内质量监督机制,建立招生、培养、学位授予、毕业生就业等全过程质量保障制度。四是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优势学科专业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五是优化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一级学科宽口径,强化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六是优化卓越教师本硕一体化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本科师范专业和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有机衔接、分阶段重点实施的连续贯通培养机制。

      创建三类一流人才培养实验班。一类是创建优势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实验班。在优势学科,首先是一流学科中开辟制度特区,组建“3+X”本硕博贯通培养实验班。另一类是创建研究生复合式人才培养实验班。推进卓越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既推进本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以及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的建设,又积极组织跨学科团队,建立博士生导师跨学科、跨院系招生和培养机制,培养交叉学科的复合式学术领军人才。再一类是创建卓越教师本硕一体化培养实验班。创新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三三”制本科专业和教育硕士有机衔接。

      实施六个一流人才培养支撑计划。一是实施“导师队伍建设计划”。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组建和培育学科内及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为导师成长创造优异环境。二是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加强研究生核心课程、实践性课程以及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通过三年建设,一流学科遴选一批(10门)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一批(3—4部)。三是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依托相关优势学科,遵循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项目精品化原则,发布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培育计划申请指南,从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并配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四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学校设立“博士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资助专项”,与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配套,强化“内引外联”,建立和完善与国外高校合作培养制度、与国外高校联合学位制度,资助联合培养博士。五是实施“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六是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计划”。依据《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规定》,建立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筛选标准,建设一批有实效性和示范性的实习基地。

 

      问:请问如何构建具有华师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答:首先,完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立质量自我评估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制度、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完善学校、学院、导师(组)三级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清单,建立质量标准,推进质量评价;要把重要的质量指标,如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学位论文水平、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纳入学校对培养单位的考评体系。其次,坚持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要重视和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定期实施课程评价,及时了解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以利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再次,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各学科、各类型、各层次以及跨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与规范,健全学位论文抽查等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学位质量监控,确保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复制比检测、评阅、答辩等各环节落到实处。最后,构建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相融合,培育研究生质量文化的环境,树立质量第一的竞争文化、开拓创新的科研文化和学术严谨的学习文化;建立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加强学风建设,把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问:研究生导师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力量,未来我校将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

      答:第一,制定实施《华中师范大学关于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意见》。落实研究生导师“导思想、导学习、导生活、导心理和导就业”的育人任务;修订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条例;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教材管理,强化课程育人;系统探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全过程。第二,完善导师育人的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导师上岗的培训关,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导师培训,签订导师履职协议;强调导师育人的评价关,建立学生对导师的网上年度评价制度;纳入学院党建的考核关,把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情况作为学院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压实导师队伍建设的主体责任。第三,修订适合一流学科发展的博士生导师遴选条件,合理建立、科学界定导师科研项目及经费来源,及其与学位点建设、学科凝练方向的关联机制。第四,改革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评定研究生导师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分类选聘工作的意见》;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加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发挥资源整合协同培养的优势,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