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安农村教学点生源大幅回流的背后
作者:陈岩编辑:文新
发布日期 2016-04-15 11:11:00

刘祠教学点,2014年秋人数62,2016年春78,增长16;同心教学点,2014年秋人数26,2016年春42,增长16;桃花尖教学点,2014年秋人数35,2016年春52,增长17……

从2014年秋到2016年春,湖北咸宁咸安25个农村教学点,除两个教学点各减少1人外,其他23个教学点人数大幅增长,从352人增长到481人,共增长129人,增长了36%多。很多地方农村教学点学生人数普遍减少的情况下,湖北咸安农村教学点的学生大幅回流,又从城市回到农村读书。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当地的教育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家长又把孩子从城市送回到农村?教学点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才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带着这个问题,新父母在线与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一行在全国两会前夕奔赴湖北咸宁咸安实地调研,终于找到了答案!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一直都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但就目前而言,城乡、校际、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仍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教学点的生存境遇更是令人担忧。鉴于此,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王继新教授和左明章教授的研究团队于2012年初对湖北省咸宁市、襄阳市、孝感市、仙桃市、监利县、恩施自治州等地区农村中小学及教学点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以咸宁市咸安区作为首个实验区开展了实证研究。

湖北省教学点总数为3538个,班级数为11273个,学生人数为259873人,教师仅有21789名,平均每个教学点约有教师6名。但是,各区域教学点之间的师资和条件存在很大差距,多数教学点仅有1~2名教师,其中代课教师占很大比例,教学点师资匮乏且高龄化问题严重。在咸安区坳下教学点,共有两名公办教师,都已接近60岁,但目前仍无年轻的教师接替他们的工作。59岁的黄焕钦老师很无奈地说:“我们早就该退休了,但实在没办法,下面条件不好待遇也不高,年轻老师不愿意留下来。现在我们这儿18个学生,我们不继续教,孩子们怎么办呢?”另外,虽然多数教学点在课程开设上已经基本符合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限制,在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讲授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开齐课、开好课”的目标仍然难以实现。

教育的均衡关系着社会公平和民族发展,不容小觑。在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点的整体水平是关键。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开始思考,在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同时,它是否同样可以成为解决教育均衡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 鉴于此,王继新教授和左明章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以咸安“13556”任务为牵引进行了实践探索。

“13556”咸安实践给城乡孩子同样的蓝天

所谓“13556”,即“建成1所咸安数字学校、建设3所数字化智慧校园、培养50名TPACK骨干教师、对500名学生的成长进行跟踪观察并建设6门数字化地方主干优质课程”。具体来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建成1所咸安数字学校,以技术促进教学点开齐、开好课。在探索技术促进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过程中,研究团队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共同合作开展了双轨混成数字学校(咸安数字学校)的实践探索。在这里,农村教学点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基于数字资源的课堂等多种形式参与城市优秀教师的授课,还能够与城市学生进行双向交互并建立结对关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都能够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建设3所数字化智慧校园,促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校教学生态变革。为了探索数字化智慧校园的建设方案,我们选取咸安区浮山中小学、碧桂园外国语实验小学和汀泗中学为示范校进行了实践探索。在网络环境上,建成了覆盖校内全部教学办公场所的网络;从终端环境上,提供了包含计算机、人人通学习终端和未来教室等在内的数字化校园下师生教与学的基础设施,同时为每所学校建立2个互动教室,探索数字化教与学的模式,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有效融合。为了更好地帮助三所示范学校顺利推进数字化智慧校园的建设,我们还组织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全程参与其中,并根据各学校的发展特色帮助他们制定数字化智慧校园的建设方案与总体规划。

培养50名TPACK骨干教师,以点带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团队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重点,实施了骨干教师TPACK知识与能力培养计划,即培养50名具有丰富TPACK知识和较强能力的骨干教师,“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咸安区一线教师TPACK知识与技能的提升。TPACK教师培养主要分三轮进行:首先通过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使教师熟悉并掌握学校和教室的信息化设备、资源的应用方法与技巧,转变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研讨、观摩反思等形式组织TPACK知识与技能培训,使骨干教师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方法、策略;最后,启动“名师工作坊”、“名师优课”、“同课异构”等创新应用活动,进一步丰富骨干教师运用TPACK知识与技能变革教学的实践经验,实现“知”“能”转化,达成“教”“研”合一。

跟踪观察500名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成长与变化。为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工作进行审视,研究团队在咸安区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中随机选取了500名学生作为对象,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和信息素养作为观察维度制定了全方位的学生跟踪观察能力指标。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学生电子学习档案袋为观察工具,通过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两种观察方法采集数据,在学生家长、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合作下获得跟踪观察数据,撰写学生成长报告,为政府部门制定或调整当前的教育改革政策与教育信息化政策提供参考,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有效融合,实现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建设6门数字化地方主干优质课程,实现本地化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左明章教授就带领各学科教学论的专家教授到咸安各学校实地考察并与一线教师交流讨论,共同组建了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小学科学、中学物理和生物六门主干课程的教研团队,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融合的最佳方法,并制定了《咸安区中小学六门优质课程本地化数字资源建设计划》,对覆盖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电子课本、电子教案、习题库等数十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一年以来,他们坚持定期去教学一线与各学科老师进行讨论,鼓励教师自主开发特色资源,并帮助他们推敲每一节精品课的教学设计,努力打造咸安本地化优质课程资源。

[1] [2] [3]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