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APP:向死而生
作者:朱圣琛 蒋孟夏编辑:李牧
发布日期 2017-01-02 09:15:00

文/朱圣琛 蒋孟夏

深夜,联系人图标终于闪起了亮光,点击接收文件,“华师匣子”的产品经理林文雅收到了来自设计师的修改稿,这已经是该方案的10.0版本。仔细审阅完毕,她长舒了一口气,终于符合当初提出的修改意见,可以执行。

不久前,她还因其它问题向设计师施加过压力,“我也不是想催你,但是如果你不在XX天完成的话,那你就会拖了整个团队的进度。”林文雅向设计师催促道,“再不好好干可能要换人!”计划中的截止日期一步步逼近,之前经历了设计师缺乏设计灵感的阶段,迫使林文雅不得不加快制作进度。

为“华师匣子”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团队成员的生活常态,面对之前i华大、掌上华大等同类校园APP的失败,他们深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华师匣子”生存并发展下去。

无论是校园服务类APP,还是校园创业、科研类APP,大部分产品在比赛后或结项后就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犹如昙花一现。同时,新一批的APP被不断地开发出来,周而复始,只是它们的生命周期或长或短。

雨后春笋般的诞生:源于光环?源于热爱?

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每年都会将自主创业工作加入年末下发的红头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在今年发布的文件里,教育部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作为工作重点。

同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竞赛自1989年举办以来,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2015年开始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逐步走入学生的视野。由此,校园内一大批由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APP应运而生。

“市内微游”项目曾在2014年“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实践挑战赛中获得金奖,然而作为项目的主要成果——“市内微游APP”,却随着比赛的结束也停止运营。对于这个结果,项目负责人李晗雪坦陈自己的项目是为比赛而生。在李晗雪看来,做创业项目能够让人从运营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给人一个站到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我们这群人在组队之初,就没有想过要在本科阶段去实际运作一个创业项目”。对于李晗雪而言,这段经历和锻炼才是最重要的。

热爱互联网产品的向玉凡,一方面将比赛当作交流和锻炼的机会,一方面也因为关注自身健康并注意到身边很多人也同样如此,于是开发了“天天向上APP”,而它的功能正是提供健身和心理咨询等信息。

“我一共做了5个科研项目,结项了3个,其中有3个都是心血来潮。”来自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余露瑶介绍道。除科研项目外,她还参加了其他同学组织的创业项目,APP开发起来也是驾轻就熟。她也承认,有些人参加比赛就是为了奖学金和评优评先,多拿些奖充实简历。

“顺手”则是一个区域型互助信息平台,校内大学生可利用该APP请人领快递或代人领快递等。未来是一个懒人经济时代,就算自己愿意拿快递,也可能没时间,而有人则想赚外快,因此也给顺手APP提供了未来的发展空间。与一些比赛结束就终止的项目不同,运营该创新项目的负责人袁建国选择坚持下去,他说:“真的想利用这个产品去改变一些东西。但团队里想创业的不多,大家做这个项目不是出于对创业的热爱,而是对产品的热爱。”

他的言语中缺乏自信,对产品的未来也有些难以预料的感觉,他的“意图改变”也源于市场上前人的经验。他援引了前人的例子来侧面证明顺手团队对产品的热爱和期许,程维创立滴滴打车、张小龙创立微信、乔布斯创立苹果,都有他们自己的理念,都利用自己创造的产品让这个世界有所改变。

不同于其它为比赛而生的团队,木犀团队成立的初衷则是希望为热爱编程的人提供一个归宿。团队负责人刘尧宗表示,团队的成立受到过华科团队冰岩作坊的影响,希望通过创建这样一个团队来更好地营造华师互联网的氛围。

华科冰岩作坊自1999年诞生起,开始设计并维护学校的官方新闻网,目前已开发出多项校园产品,也逐渐开始尝试如“恋爱笔记”等商业化产品。此外,每年都会有一些外界的机构找到冰岩请他们制作一些站点。从冰岩作坊走出的成员遍布Facebook、Google、Adobe、Microsoft等国际知名互联网公司。

校园APP以贴近学生生活为显著特点,各种市场化的校园产品也层出不穷,2012年上线的“课程格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累积了100万用户,覆盖全国3000多所院校。潜力大、前景好的它也曾获得数百万美元的融资。这是校园APP中较为成功的例子,但实际上流动性强的学生市场不被外界所看好,针对学生与针对其他团体相比开发的APP较少。

然而,开发校园文化APP依然是学生团体涉足最多的领域。木犀团队用了6个月的时间开发了一款便利华师人生活的手机应用——“华师匣子”。8月30日这天,木犀团队开发的“华师匣子APP”终于上线。让团队始料未及的是,由于下载量过高服务器崩溃了。当天所有工程师,全部线上改代码。在经历这场“暴风雨”后,团队遇见的小插曲也从没间断过,但他们也在磨合中成长,刘尧宗说:“我们想把编程、产品做到极致,把每件事做到极致,这就是我们的‘极客’精神。”

步履维艰的运营:人力财力的多重博弈

尽管鼓励大学生创业和科研的政策越来越多,但大一大二的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且技术尚不成熟,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考研、就业等压力,使得这些终究只是大学生的“副业”,被开发出来的APP虽会获得不少荣誉,可最终也只是成为人生履历的一个点缀。

比赛结束后,“天天向上APP”项目随即终止,团队成员向玉凡给出了富有学生气息的理由:团队人员都是大二学生,不能荒废学业。创业可以以后再创,但是学习不能期望在以后学,只有好的基础才能成就好的创业者。

除此之外,“天天向上”的终止还来源于技术人才的缺乏。在资讯模块,如果要抓取网上的内容,会涉及到版权和技术维护问题,这对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不方便一直麻烦同学朋友,而且做技术是一项苦活儿,需要付费;另一方面,有的人技术不足,一遇到难点,产品可能就半途夭折。” 向玉凡解释道。

i华大APP所遭遇的困境,也源于无人运营等问题。i华大校园服务类APP承包给校外的公司开发,2014年11月签下合同,开发并负责维护系统三年,然而历时一年多后2015年12月底才正式上线并召开新闻发布会。i华大APP与普通APP不同,下载较为繁琐,直到如今用户数量仅在1000左右。功能并未更新,紧跟学校各部门的通知更是无从谈起。但相关负责人表示,i华大的APP会继续做下去。

与人力因素相比,钱,往往才是创业项目中最大的难题。据运营“市内微游”的李晗雪介绍,开发“市内微游”APP花了几天时间,更多的是为了做比赛展示使用,最核心的部分并没有完成。“市内微游”为游客提供市内独特景点资讯,其核心部分是选中城市中的几个景点,自动生成最便捷的旅游线路,包括从哪里出发,如何转车,中途可以在哪里落脚之类的信息,但搭建价格太高,团队难以承担两万到五万的开发费用。

“顺手”APP也面临同样的资金困难。据了解,目前帮别人拿快递的人还太少,大部分人都处于需求端,做买主,因此供给端亟需补贴。此前《长江商报》曾在一篇报道中透露,团队成员在注册公司后将拿到50万元融资资金,但由于双方对盈利方式存在分歧,最终顺手团队拒绝了他们,也与50万元资金失之交臂。

“华师的创业团队比较多,拿到风投的途径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不是所有的团队都能在比赛过程中吸引资本注入,还有一些是私人关系。”向玉凡遗憾地说道,“当时我们团队中这几个方面的资源都没有。”

除了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匮乏,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也使得这些校园APP难以在市场存活。身为学生比赛或创业产物的APP,技术本就不成熟,如果遇到社会专业人士开发的同类或同性质的APP,很难说有竞争力。

社会上多家公司已在健康类产品上创新,竞争压力过大,这也成为“天天向上”团队选择终止的原因。

运营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的叶彩玲原计划做出一个APP,在毕业季提供旧物交易信息,但最后她还是选择进驻市场上已经存在的APP,即在“微店”APP中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店。叶彩玲表示,很多创业APP与市场上原有的APP具有同质化的特征,替代性强,以至于有些APP还没出生就已被其它产品替代。

在校园内,华师匣子也面临超级课程表、课程格子等产品的竞争,“超级课程表已经被很多人听说过了,它已经有了一定的用户群,如果突然来了一个同类app你是不愿下载的,这时候我们的推广和用户体验就要加强。”负责人刘尧宗虽有过担心但也充满信心。

[1] [2]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