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自媒体:我还能走多远?
作者:王雅文编辑:徐佳晨
发布日期 2015-05-17 10:24:00

文/王雅文

望着空荡荡的邮箱,张漪明白,她的“剧说”是时候向众人说再见了。

剧说,是一个微信名为“jushuotv”的微信订阅号。它的生命周期只有十周。其创始人张漪,目前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当交换生。一年前,她创办了这个微信自媒体。虽然最终没能坚持,但她表示日后自己可能还会做自媒体人,因为“当初运营自媒体的时光很充实、很快乐”。

自媒体,用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的话说,就是由个体(或者极少的几个人)创办的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特征的数字媒介形式。从早期的BBS,到后来的博客、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都可以称之为自媒体。

UGC(用户产生内容,Users Generate Content)时代无疑是自媒体成长的沃土。近年,早期的门户网站开始开发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以钛媒体、虎嗅网等为代表的科技博客也逐渐兴起。

2014年2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刊发了一篇名为《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的论文。通过对全国28个省(区、市)208所高校2500名大学生的调查,该论文指出84.7%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79.3%的大学生最喜欢使用“朋友圈”功能。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此种环境下,一个又一个大学生成为微信自媒体人。

“我想表达,分享,聚合。”

2014年7月,媒体舆论研究机构徐达内.COM推出新媒体排行榜。其官网上显示,新媒体排行榜是个“综合评估微信、微博以及其它移动互联网渠道的价值标准体系”。通过分析其最近一月的榜单可知,公众最喜欢阅读官方新闻和与读书、音乐相关的文章。上榜的微信自媒体人多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

在5月4日发布的《中国自媒体影响力排行榜(双微)》中,第一位自媒体账号“占豪”的运营者是投资专家。前十位中,除了“跑步心情”和“煮酒谈史”个性化较弱,其它账号都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相较榜单中的自媒体人,在校大学生在专业性和影响力方面较弱。所以大部分学生自媒体人的初衷很简单:有兴趣,想分享。

2014年2月19日,传媒类微信订阅号“仟言万语”向自己的订阅户征集《来自星星的你》的火爆原因,并择优进行推送。2012级传媒信息实验班的张漪也投了稿。第二天,她的文章被大量引用,刊登在当天的推送内容中。正因为这件事,张漪突然发现微信订阅号“还蛮有趣的”。

4月,“剧说”诞生了。

张漪对“剧说”的定位一直很明确。每周五和周六晚上,定时推送至少一条与电影有关的消息,分影视推荐、影视评论和影视周边三大类。10周,26篇文章,只有1篇是转载。“大部分都是征稿所得,”张漪说,“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影评分享平台。”

与张漪纯粹的“分享精神”不同,2011级新闻传播学院的晏佳伟做微信自媒体,更多的是想“表达”。晏佳伟的自媒体名叫“众议院”(微信号:weviewer)。晏佳伟说,“众议院”这个名字,不是指西方的政治概念,而是代表“一种多元的声音”。

“我要做一个平台,用一些文章来影响别人,普及民智。”连晏佳伟自己都觉得,这个想法有些“理想化”。但他更认为,这个世界不应只有一种声音:“我想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说张漪和晏佳伟的自媒体,都是“突发奇想”的产物,那么王鹏做“然先生”则是“蓄谋已久”。

去年暑假,2011级新闻传播学院的王鹏在北京《创业家》杂志实习。因为这份杂志,他接触到许多北京创业圈的知名人士,还有一些“百度百家”的作者。对他影响最深的当属自媒体人阑夕和雕爷:“他们的文章转发量一般都过万。文章发出来第二天,包括BAT(即中国互联网公司三巨头: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和腾讯公司)在内的所有人都会讨论其中内容。”

而运营《创业家》杂志旗下的微信公众号“i黑马”,则坚定了王鹏做自媒体的决心。“做了一个多月,对这些模式和套路很熟悉了,觉得自己做这样的东西也不难。”

12月,实习期满。王鹏回到学校,开始着手做自己的微信公号“然先生”(微信号:ranxiansheng123)。

“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分享有意思的东西,聚合和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王鹏一句话,概括了他做微信自媒体的目的。

[1] [2] [3]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