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计划:风雨中的“试验田”
作者:胡丽丽编辑:庄徐英
发布日期 2015-12-10 17:26:00

文/胡丽丽 采访记者/廖姝云 付泽

2007年9月,文学院06级唐中科一看到“博雅计划”的通知,便递交了申请。“当时对这个计划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但有一个拔尖计划能让自己与优秀导师有更多接触机会,和更多优秀同学一起交流学习,为什么不试试呢?”

凭借第一学年的成绩,他最终如愿入选,成为首届53个“博雅计划”学生中的一员。“第一届‘博雅计划’当时还是引起了一些关注的,同年级中以羡慕居多。”唐中科说。

2010年,被寄予厚望的首届博雅生中超过70%被推免或考取研究生,且多半被北大、清华、中科大等“985”高校录取。

如今八年过去,“博雅计划”刚出台时的热度渐渐消退,但迈进“博雅计划”依然是许多华师学子翘首以盼的一件事。回望八年的探索与发展,“博雅计划”这块教育创新的“试验田”是否还在茁壮成长?

开辟一片教育创新的“试验田”

2001年,北京大学设立“元培计划”,开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计划。2006年,四川大学成立“吴玉章学院”,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07年,以“元培计划”和“吴玉章学院”为蓝本,华师开始探索学生个性化培养之路,“博雅计划”应运而生。

2007年9月,学校颁布《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博雅计划”实施意见(试行)》(下文简称《意见》),文件中规定“博雅计划”的选拔面向本校非师范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实行全程导师制、完全学分制,学校为入选“博雅计划”的学生提供外语学习条件和校际交流学习机会,并有计划地开展一些集体培训活动。

“博雅,博就是宽,雅就是高深。”“博雅计划”的首倡者、教育学院教授王坤庆指出当初设立“博雅计划”就是为了对一部分本科生加大培养力度,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成材。为了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博雅计划”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对经济颇感兴趣的唐中科选修了一些经济金融类课程,却不用担心承担过重的课业压力。因为博雅生不受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的限制,这些课程都可以充抵专选学分。

不仅可以自由选课,每个人还配备一名指导老师。唐中科经常跟随指导老师彭涛参与到研究生的学术讨论中,“三年中,彭老师的人生智慧和治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乃至在他毕业后,还依旧得到了师在人生和专业方向上的悉心指导与帮助。

唐中科与首届“博雅计划”的其它52名学生组成一个虚拟班级,平时不在一起上课,但是学校会定期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博雅大讲堂、素质拓展、班会等。各式各样的讲座给唐中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经常能从主讲人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得到启发:“哇,原来还可以这样干!”

与唐中科一样,2014届博雅生心理学院13级梁百燊也不满足于将自己局限于单一的学科,出于对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兴趣,他选修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文本解读两门课程。

梁百燊几乎每天都要跟导师联系,主要是通过QQ讨论学术问题。刚开始在人类空间知觉的边界优势效应实验中,他遇到很多困难,实验设计逻辑混乱、漏洞多,后来通过跟老师的多次讨论确定了三个有逻辑的实验设计,历时一个月才得以让实验顺利完成。

“科学是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的。”导师的这句话引起了梁百燊的共鸣。他觉得没有导师的指导自己很难进行研究,导师的研究经验、实验设计思路和严谨思维都让他叹服。

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聚在一起时常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梁百燊在班上认识了一些不同学院但意趣相投的好朋友。他与生命科学学院13级陈颖洁合作,在生科院的神经生物实验室做了第一场有关“空间知觉”的实验,让他感受到了跨学科科研的魅力。

“如果再回到2007年的秋天,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再次报考博雅计划。”回想当初的选择,唐中科感激于“博雅计划”浸润了他人生成长关键的3年。

[1] [2] [3]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