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新闻传播问题高层论坛在校召开
作者:孙志鹏编辑:曹世生
发布日期 2016-05-12 15:58:00

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孙志鹏)4月16日,抗战时期新闻传播问题高层论坛在我校科学会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华中传播研究》学术期刊予以支持。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周溯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黄瑚教授、我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江作苏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韩君华出席本次论坛,来自全国近20所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史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会议由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发胜主持。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单波教授首先宣读了中国新闻史学会对本次论坛召开的贺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周溯源在会议中致辞,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实现“历史学”与“新闻学”的跨学科合作,对抗战时期的新闻传播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我校党委书记马敏随后为本次论坛致辞。他指出抗战时期的新闻业既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亲历者、参与者。抗战时期的新闻业为抗战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现在不断追溯、回忆和研究的重要学术领域。马敏认为,由新闻界与史学界共同探讨抗战中的历史问题,既是一种创新,又发挥了各自学科的优势,希望本次论坛借助“跨学科”的背景,能够将抗战新闻史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

随后,江作苏教授就“通过抗战研究彰显文化与伦理自信”这一主题进行发言。他认为,战争的角力不仅是军事枪支弹药的角力,同时也是精神和伦理的角力,他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表示“愿意为抗日战争新闻史的研究,包括新闻传播在抗日战争和其他的一些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论坛中,复旦大学黄瑚教授就上海“孤岛时期”抗战报人的研究进行了论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左玉河研究员分析了《解放日报》与陕甘宁边区“劳模”的塑造情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范军结合报刊史的研究,谈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活动;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就卢沟桥事变与大公报的舆论聚焦和转向进行了深入剖析;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教授针对董显光、曾虚白与“国宣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单波教授探讨了日本国民性与日本新闻的沦陷是否有关系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则介绍了《光明报》的产生背景和其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在青年学者专场环节,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0余名青年学者就各自对抗战新闻史的研究进行了宣讲。

经过一天的学术交流,当天下午论坛正式结束。江作苏教授在会议总结中对各位学者的参与和支持表示感谢。“通过一天的学术探讨,各位学者孜孜不倦的学术精神让人感动,虽然各位学者们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是对于学术的追求却是一致的。”江作苏说。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