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120周年校庆学术献礼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丛书”发布会召开
作者:万娜 张璐瑶编辑:毛军刚
发布日期 2023-10-19 14:59:47

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万娜 张璐瑶)10月14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系列丛书发布会暨向120周年校庆学术献礼在武汉召开。会议由我校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主办。副校长李鸿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党圣元、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喻立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黄学龙、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负责人李琼出席。

李鸿飞指出,丛书作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其出版是华中师范大学一百二十年文脉相传的学术见证,更是华师人躬耕教育强国、践行育才兴邦的现实写照。李鸿飞对胡亚敏教授率领的文艺学学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并对学科继续在教学和科研道路上推进“两结合”寄予期望。

张江作为该项目结项鉴定组组长和推荐丛书参与国家出版基金申报的专家,为丛书在华中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期间发布感到由衷欣慰,肯定这套丛书提炼出诸如“人民”“民族”“政治”“实践”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概念,希望华中师范大学能够强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学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走向世界。

党圣元指出,丛书为中国研究者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传统提供了及时的学术示范。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作为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的驻会单位,其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新时代下结合现实语境焕发新光彩,具有创新性、对话性和全面性的重大学术价值。

喻立平谈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在华中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之时,这套丛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他表示,自己见证了丛书建设的整个过程,充分感受到这个项目团队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态领域内的学术敏锐性、融通性和团队协作精神,这是丛书成书背后的规律和动力。

黄学龙说,丛书是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沿着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时代化、中国化路径持续理论创新的历史记录和成果呈现,该成果充分体现出该学科学者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开放的文化胸襟和自强的文化主动。他期待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以丛书的出版为契机,在深入阐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方面能够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李琼认为,丛书的出版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双一流”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和研究方向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她祝愿并期待胡亚敏教授带领的团队能够继续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园地深耕,向世界发出湖北声音,为社会贡献更多更大更优的成果。

开幕式结束后,湘潭大学季水河教授、江西师范大学赖大仁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张方教授、人民出版社历史与文化编辑部刘畅和翟金明两位丛书编审、人民出版社对外合作部冯艳玲编辑、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白桦编辑、《人民日报》社董阳主编、《文学评论》编辑部吴子林教授、《复旦学报》刘婷编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曾巍编辑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版编审、学术期刊编辑,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重要议题和中国形态话语传播现状作主题报告。与会青年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建构”,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出版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据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系列丛书是同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最终成果。由胡亚敏教授率领文艺学团队骨干成员倾注八年心血完成,成果于2019年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自2020年始陆续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至2023年出齐。这套以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为核心使命和理论担当的丛书,探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梳理和辨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西方学者的影响,探究提炼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共六部七本。其中,由胡亚敏教授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一书的英文版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Form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于2023年8月由国际著名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所属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Macmillan)出版社出版。

(审读人:张舜)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 氤氲华师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