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研讨“后疫情时代”民俗文化保护与研究
作者:徐金龙 王兴尧编辑:党波涛
发布日期 2020-11-24 14:58:55

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徐金龙 王兴尧)11月21日,由中国民俗学会、我校联合主办,我校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文学院和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民俗学会2020年年会在校召开。此次年会以“危机与抉择:疫情下的民俗与民俗学”为主题,研讨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探寻“后疫情时代”民俗文化保护和研究发展新路径。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致开幕词。他指出,本次年会讨论与疫情相关的议题及其研究方法,学科特色突出,涉及内容广泛,是在抗击新冠疫情时期,民俗学理论建设和田野实践的有益尝试。过去一年中,在广大会员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会努力排除困难,成功召开了多项重要学术活动。在国际和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领域,学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国家出谋献策。今后,学会要继续以国家和时代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民俗学学术研究,推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

副校长任友洲表示,在刘守华教授带领下,华中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独树一帜、特色鲜明、成绩斐然。黄永林教授继承创新,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民俗学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鄢维新认为,湖北在民俗学研究方法论上有一套独特体系,把历史文献、考古、民俗三者结合,把一定的民俗事项放在特定的时间轴和空间轴上进行比较研究。他详细介绍了湖北民俗学界对于湖北民俗现象的地域性文化分区,以及湖北在民俗文化研究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

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天勇谈道,华中师范大学在荆楚民俗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别是民间叙事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而且是有口皆碑的。武汉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后疫情时代的民俗文化,将带给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主持开幕式,并表示,学会研究应当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共振,与人民共情。此次年会以“危机与抉择:疫情下的民俗与民俗学”为主题,体现了中国民俗学会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术对社会民生关切的情感,以及民俗学在新形势下的自我反思精神。

大会发言环节由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教授主持。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桂岳教授刘守华,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王晓葵,辽宁大学文学院江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民俗研究》主编张士闪,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吕韶钧,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张勃分别作主旨报告。

本次年会首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线下中心会场1个(武汉),组织举办了近50场线上小组研讨会。从11月21至29日,近300位论文入选者在会上交流,数千名学者参与讨论。本次年会开幕式和大会发言通过腾讯会议、bilibili直播平台进行了实时转播,吸引社会各界数万人观看。

(审读人:黄永林)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