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学两代校友生活叙事
作者:郑晓边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2-07-24 12:13:58

回顾中华大学百十年育人历史,万千感慨!

中华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所不靠政府和外国人而独立创办的私立大学,它将中国古代兴办私学的教育传统和近代大学体制相结合,开创出符合近现代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模式。1912年,陈宣恺和陈时父子筹建了私立中华学校,租校舍于武昌府后街与昙华林两处,同年八月开始招生。1914年1月江汉大学停办后的150人转入中华学校,1915年3月,教育部正式认可该校为大学,并以倡办人陈宣恺为学校正式代表人。1917年11月,陈宣恺之子陈时继任中华大学代表人兼校长,定校训为“成德、达材、独立、进取”。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大学奉令疏散,先西迁湖北宜昌小溪塔,武汉沦陷后,又迁到重庆市南崖米市街。1946年春,学校迁回武昌旧址。1952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华中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参见校史网,华中师范大学)。1953年,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他科系并入武汉大学。中华大学的著名校友很多,如王亚南,1927年毕业于教育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原厦门大学校长。

作者父母在陈时校长雕像前留影

我的父母郑昌琳、夏安本是中华大学1943年经济系的同窗毕业生。我曾感叹:1910-2010年是中国和世界天翻地覆的百年,自始至终走完全程的幸运者不多,但希望走完全程的老百姓不少。父母遗稿《双八十自述》中描述: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从西迁的湖北联中进入中华大学经济系学习,从毕业的1943年开始,父母成家创业、风雨兼程,走过了一条沧桑之路,只到耄耋年间回到母校(现华中师范大学)安享金婚和钻石婚纪念日。安家昌国、幸福传承!这是我的追思涌动,是由父母的名字和做人品格以及生活理念发展的迁移。父母已经安息在山峰,每年清明祭祖,俯瞰满山松柏翠绿,仰望白云蓝天苍穹,我常常触景生情,父母慈祥的面容浮现眼前,好似又回到昔日的岁月,父母伏案撰写《双八十自述》的情形……父亲文稿中记载了中华大学百年育人的点滴和对恩师与校长的感恩之情。

我从教严先生(严士佳,中华大学教员兼附中主任,中华大学代理校长、副校长等)约10年。1935年我读中华大学附属高中一年级,每天早操都看到严先生。他穿梭在早操学生队伍中,看见萎靡不振的驼背的同学,就从后面轻轻一掌,并自做挺胸的样子,表示要学生振作精神。半年后我离开中华大学附中考进湖北省立高中。1939年抗战时期,我就读中华大学。一进学校他就能喊出我的名字。我家的困难他都帮助设法解决。严先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从“五四”运动起,他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向往“教育救国”,终身献身于教育事业。他在中华大学先后服务25年,宵衣旰食,从无怨言。他待人接物心怀仁慈,温良恭俭让,他特别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他在重庆亲眼见过“五三”、“五四”大轰炸,经历过烈火冲天、血肉横飞的洗礼。当时学校里还没有挖防空洞,躲警报都往后山路跑,挖了洞后就进洞躲。每当敌机投弹离去,师生出洞都是脸色苍白,为死难者致哀,同时为活着而庆幸,在洞外透气,在洞口等待着下一轮轰炸。严老师总是后进洞,先出洞,维持秩序。抗战时期严老夫子亲自管理学校内部事务,连师生的病、丧、葬都要管。他确实有一颗菩萨心,堪为人师表……

老校长陈时很注意说话艺术。1915年陈时承父志接任了中华大学校长职务后,有机会在学生中提倡演讲,举办比赛发展学生演讲技能。1918年恽代英在大学哲学门毕业后,担任附中教务主任,继续了老校长的办学风格,也重视演讲,主办各种演讲会,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演讲是老校长一贯的教育方法之一,哪怕是在最苦的环境中,他仍坚持这一方法。他重视课外活动,在重庆各大专院校的演讲比赛中,他还亲自过问和指导。1942年11月12日,重庆要举行大专院校的演讲比赛,讲的题目是《世界和平》,由每个院校选派一名学生代表参加。中华大学于10月就举行了全校的演讲比赛,我当时读经济系三年级,也参加了比赛,最终被评为学校唯一演讲代表,校长要我呈交讲稿,他仔细修改。记得定稿中有这样几句话:“我们要用显微镜来仔细地观察现状,就是我们目前抗战时期国家的困难,必须要做到知耻近乎勇,同时用望远镜看到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国难可以兴邦!”经过老校长的修改定稿,讲起来铿锵有力,条理清晰。他还个别辅导我比赛时的语气、声调、手势,教我临场必须保持镇静的态度等。我照他的教诲修改底稿,并且背熟了定稿。正式比赛是在一个礼堂举行,灯光照亮,万头攒动。我有些慌,想到老校长的教导,就从容登台,照预备纯熟的讲稿、语气、手势讲了一遍,刚好在规定的5分钟时间结束,获得不少掌声。最后在20-30个大专院校中被评为第四名,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实际上这种荣誉应归功于老校长的教导。

以演讲作为教育手段,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是父母就读的中华大学老校长独特的教育艺术,校长与恩师的言传身教和严谨治学精神是学校的教育财富。虽然父亲后来没有成为职业演讲者,但潜移默化影响了子辈的发展,使我今天成为大学与社会讲坛上的心理教育科学传播者!

回首我自己的成长岁月,比父母要顺利得多。尽管也有喜怒哀乐,但泡在甜水中,没有战争硝烟,没有民族苦难,归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百年奋斗与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网络时代莅临,生活方式更新,父母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那个曾在长江洪流咆哮下出生的孩儿今天已成为母校的心理学者,继续从事育人事业和父母未完成的生活叙事!

作为中华大学二代传人,前辈的百年苦难和生活风雨波及到我的成长。我曾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田间地头、土屋油灯下遐想中华梦。1978年我考进同济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后来放弃同济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室的工作,主动调到华中师范大学从事教师职业,又留学加拿大学习心理学,从此开始了一条健康发展心理学的创业生涯之路。我常常戏谑自己,就像当年的鲁迅,放弃医学“铁饭碗”,走上“救国救民”之途!工作在百十年历史的师范大学,终于有一天,我得知它竟然是父母的母校!我开始回溯父母的生涯和追寻中华大学校友的家史国仇。百十年风雨后健在的老校友已不多,同窗半个世纪结为夫妻的更少,夫妇相濡以沫至八十高寿的微乎其微。像父母这样的中华大学校友生活遗作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双八十自述》记载着父母八十年的生活经历和中国社会的变迁,把我带进家族和国家的百年发展历程,强烈震撼着我的心灵,感觉自己的生命在延伸——向上回溯了100年!老人家好像生前就有这样的预知,有一天儿女和后辈们会认真阅读,从字里行间思考生活的意义。作为心理学研究者,我感激父母亲给我留下一个跨专业发展的机遇,我把父母的八十年生活叙事与我的六十年成长叙事进行整合,继续前辈叙事,表达感恩之心,与社会公众分享育人之理、立心之策、学习之法、保健之道!

作者在武汉市图书馆演讲

抚今思昔,展望未来,中华大学二代学者依旧感到百年育人重任在肩!幸福立心育人之路不止百年。我们这一代比上一代幸福,下一代又比我们幸福,今天中国人的幸福来之不易!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车轮不会停滞。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立心、安民、兴国的幸福育人事业依然任重道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bvoTyZT9OIBC47vArfQiA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