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校长郝芳华理论文章:教育创新与实践 高校科技战“疫”的引擎
作者: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0-04-06 11:15:22

编者按:4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教育学版刊发校长郝芳华理论文章:教育创新与实践 高校科技战“疫”的引擎,现原文转载如下:

教育创新与实践:高校科技战“疫”的引擎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科研探索无疑是战胜疾病最强有力的武器,而教育就是科技进步的核心引擎。高等学校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也要把创新融于教育实践中,审视过去,面向未来,布局当下。

教育创新是高校最重要的科技探索

高等教育创新是科研的时代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兴邦,科技强国”,教育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高等教育一方面为科技进步造就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也作为科研的主体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科技进步的趋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创新的时代需求,如何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构建具有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人文环境,如何实现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如何平衡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投入,如何将科研成果落地等,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创新的时代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清楚高等教育的时代意蕴,探索实践高等教育创新与科技发展需求的统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高等教育应该凭借着自身人才储备、技术力量、文化影响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履行社会责任的同群效应,思考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

科研探索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科研工作是高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创新具有关键的支撑、驱动和指导作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形成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都离不开科研探索的关键支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扎根中国多样化的国情,立足立体化的校情,以科研探索为引领,为实施高效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和专业技术服务。用科研的思维和方式来发现、总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接受科学的检验。用科研探索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治理手段、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产学研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高等教育创新支撑科学技术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科技进步与运用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拥有人才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日益激烈的新一轮的全球教育和人才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育适应、推动和引领新工业革命、新科技革命的创新能力竞争。高等教育创新的目标就是深化改革,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要积极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波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领域有机融合,构建更加智能智慧的新型远程教育教学环境,突破一些基础教育信息科学难点问题,全面带动高校相关学科的高位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力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创新的核心是理念创新。“欲事立,须是心立”,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不仅仅是利用教育资源的持续投入来驱动,而更需要从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举措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本次疫情的网络教学是对高等学校信息化水平的一次大考,考的不是硬件条件,考的也不是应急的办法,考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能否契合时代需求。疫情是危机也是机遇,高等教育应该危中取机,推进教育信息化在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中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绩效。

科技战“疫”书写智慧方案

面对疫情防控,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信息化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创新实践探索,为我国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停课不停学”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具有特色的新模式、新方案。

凝聚优势,筑就高峰。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以科研引领教学模式创新,以教学推动科研水平提升,努力建成引领全国的教育信息化科研高峰和信息时代数字教师培养高峰,助力教育信息化相关学科高位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疫情期间,我校以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为核心,直视“停课不停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出现的问题,在全国范围采集教学过程的大数据,开展数据驱动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揭示教学规律,为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提供科学指导。

聚力扶持,以点带面。汇聚优势资源,加大“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科研扶持力度,引发科研成果“核聚变”。设立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专项课题,鼓励广大教师结合时代新发展、社会新要求和人民新期盼,组建学科领域专家、在线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的跨领域科研团队,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实现教研相长双赢局面。疫情期间,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全面方案保障“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展;利用自主研发的基础教育大数据智能平台为苏州市提供在线智能作业、智能分析、精准教学和智能管理决策服务;基于自主研发的云课堂平台帮助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开设了1732门在线课程,为师生在线教学提供技术保障。

固本强基,铸品提效。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打造教育信息化的升级版,巩固领先地位,继续发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引领作用。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规划2.0为基础,瞄准人才培养创新核心命题,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为重点,实施“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教学创新行动计划”,推动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应用深化和拓展延伸,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融合,助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疫情之初,学校信息化部门以战疫情为契机,迅速通过部署协同办公平台,确保远程工作可执行;通过开发疫情上报平台,确保信息统计更及时;通过集成微医问诊平台,确保师生就医不聚集;通过对接数字资源平台,确保校外资源访问更便捷;通过建设体温检测与门禁系统平台,严把疫情防控“入口关”。

先行先试,善作善成。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国际前沿发展需求,成立“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学院”,并将其作为学校的特区,围绕“双一流”建设学科目标,从学科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技术应用、管理服务、评价体系实施各方面、多维度变革,在学校深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基础上,开展先行先试,探索“高水平科研平台+国际学术前沿+创新实践协同育人”的育人新模式,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004/t20200403_5109537.shtml?COLLCC=1516856513&COLLCC=2947949628&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