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教育变革】郝芳华: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着力培养智能时代的卓越教师
作者:郝芳华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0-07-20 10:51:29

2020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决定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整合优质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育人和创新高地,开启了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以教育创新彰显大学责任与担当的新篇章。日前,郝芳华校长就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学校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和这次疫情对教育行业的影响和冲击有关系吗?

郝芳华疫情“大考”,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一次重要契机,检视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果,在客观上加快了我国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发展驱动高等教育创新,不仅需要教育资源的持续投入,更需要从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举措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和改革,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发展模式的创新。面向未来,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教师教育和教育科研水平,培养智能时代的卓越教师,成为了新时代赋予师范大学的新使命、新担当,是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学校决定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就是为了前瞻布局、系统谋划,紧跟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波信息技术与行业领域有机融合的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主动打破学科壁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抢占“人工智能+教育”交叉学科制高点,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的高地,全面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示范,建成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引领基地和智能时代卓越教师培养示范基地,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引领教育实践发展。

记者: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是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整合学科资源,对标智能时代教育改革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构建智能时代教师教育新体系的重大举措,学校在整合学科资源时有哪些考虑?

郝芳华经过重点布局和长期建设,学校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研究领域已经积淀了底子厚实、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办学基础,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体系。近年来,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先后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等若干重大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设,十分有利于新时期国家人工智能教育重大战略在我校优先落地、率先示范,建成“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育人和创新高地。

这次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学校采取的是高位嫁接、高起点推进的组建思路。学部整合了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伍伦贡研究院等4个二级建制教学科研单位和1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学校在这样的高起点上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就是要抢占智能时代未来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在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基础上实施教育创新改革,在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的基础上实施集成攻关,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高端智库,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孕育交叉、培育新人。

记者: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既是时代要求,也是使命使然,那么,学部的发展愿景和目标定位是什么?

郝芳华:学部将以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集成攻关大平台、构建“人工智能+”教师教育体系为重点任务,立足“高、新”,服务教育行业和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建高地、筑高峰,育新人,闯新路,促进学科交叉、产教协同、政校协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争建成“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未来技术学院,建成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引领基地和智能时代卓越教师培养示范基地。

记者:您能重点介绍一下学部成立后在构建“人工智能+”教师教育体系,培养智能时代卓越教师的有关举措吗?

郝芳华智能时代对教师的创造性要求空前提高,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协作沟通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人机协作能力等成为新时代卓越教师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教师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师范大学是智能时代卓越教师的摇篮,因此,学部将进一步聚焦卓越教师培养,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构建“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新体系。

新的体系主要包括:一是重构教师教育环境,创建智能化、沉浸式的教与学环境。学校将规划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大楼,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教育教学环境的大规模升级改造,通过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新型学习环境,提供更加灵敏、适切的教学支持,打造更具临场感、沉浸感的实战化教学实训空间。二是优化教师教育资源,形成更多元的资源形态和更开放的资源供给。破除特定培养主体在知识、技能、信息与资源等方面的局限性,汇聚团体智慧,形成供需双方的共创。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的精准培养。基于过程性、综合性大数据分析,实现定制化的资源推送和精准的学习干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达成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以智能技术推进资源配置精准化、模式选择差异化、教师管理精细化、培训服务科学化,为教师个性化、终身化的专业发展提供全过程保驾护航。四是变革评价方式,建立综合性过程化评价机制。探索确立智能时代教师能力标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挖掘教师情感、态度、思维和行为等非知识类信息,提供更加多元的过程化教学评价,为实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教育评价改革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记者: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将采取全新的“学科特区”管理体制机制,可以介绍一下这个特区“特”在哪里吗?

郝芳华: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机制体制主要体现三个“特”:一是管理体制。学部作为学校“学科特区”和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单位,将实行全新的二级单位管理体制机制,设立理事会、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和学部学术委员会。由我亲自担任理事长,将聘请一位“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院士担任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主任,聘请一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部首任部长将由夏立新副校长兼任。通过“校、部上下贯通;校内、校外协同”的新体制、新机制,确保学部建设高位嫁接、高起点推进。二是放权机制。学校将在学部治理模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事制度、科研服务、资源配置、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赋予学部自主权,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办学空间、人才培养、研究生招生、科研评价、成果转化及条件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用人制度。为推动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学部将建成高层次、全开放人才平台,采取“固定+协同”的用人模式,吸引相关学科和学院的教师“双向选择、自由加入”学部平台。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学校将支持学部实施“200+N”的岗位设置方案,建立健全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围绕目标任务采取“双聘”制、合作制、项目制等多种“柔性引进”的方式,吸引校内外相关领域优秀专家、人才团队作为项目组负责人和成员,组建联合团队,开展协同科研攻关与技术合作。

学校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最终目的是让学部“学科特区”切实发挥出改革“领头雁”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学科和学院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深化综合改革,最大程度激发学术创新活力,探索形成具有华师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